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要走近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17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1590年,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在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正音,讀題。
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去感受這次意義重大的實驗。
二、檢查字音等
三、課文講了誰的事?作者怎樣介紹他的?學習第一自然段
從這段話中感受到伽利略是個怎樣的人?從哪里讀出?抓“很不尋常”,“常常”,“辯論家”。(善于思考,善于發問。)
四、課文寫了伽利略的什么事?
整理課文思路:質疑———求證———公開試驗。
五、學習質疑部分。
1、伽利略對誰的話提出了質疑。
2、亞里士多德是個怎樣的人物,從哪段話讀出。(學習第二自然段)
抓“信奉”、“不容更改”、“真理”等。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教師。馬克思、恩格斯稱他為“最博學的人”。當時,科學界狂熱崇拜他,將他作為真理的化身,對他的每一句話都深信不疑。亞里士多德就是真理。真理就是亞里士多德。
指導朗讀。讀出大家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
3、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哪句話提出了質疑。
[簡筆畫板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4、伽利略產生的疑問是——
(1)自由讀伽利略的疑問。
(2)句中的“這句話”是哪句話?
(3)伽利略想的這句話說了哪兩層思,各用句子中的一個字概括每層意思(慢、快)。分男女生讀。
(4)用板演圖示引出“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
指著板圖引說兩個相反的結論。
(5)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刪除可以嗎?為什么?從中體會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觀點的質疑,并不是簡單草率的懷疑,而是有理有據,它以假設正確為前提,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得出的,可見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過渡: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伽利略進行了求證。
六、學習求證部分。
1、自由讀課文,說說從中感受到什么。
(1)提出問題:伽利略做試驗有什么特點?(反復、許多次)
(2)換詞比較:用“重復”換“反復”行嗎?兩者有什么不一樣?
(3)設境想象:伽利略反復做試驗,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質量不同、試驗地點不同、天氣、風力等試驗條件不同……)進一步理解“反復”“許多次”的語言內涵,進而感受伽利略治學的嚴謹。
(4)從結果“都”、“的確”三個詞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說的這句話是錯的。)
(5)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結論?用橫線畫出,自由讀讀。
(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總是”證明了亞里士多德的話——“的確”說錯了。
2、那時,伽利略才25歲,僅僅25歲就已經當了數學教授。他向學生宣布了試驗的結果,那就是——。他不僅宣布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