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生命教學反思
遺憾的是,在教學實施時,我沒有很好地引領學生將三者對照起來,從而體悟出杏林子對待這兩個生命的態度,而直接把落腳點放在了在飛蛾和瓜苗給作者的啟示上。這使得整個教學的層次感在這里有所欠缺。
2、活用詞語,提供學習的支架
“掙扎、不屈、負責”三個詞,是三個事例要傳達給讀者的,也是作者對生命的感悟。三個詞的聽寫和呈現,為后面的概括內容、細讀體會降低了難度,為學生提供了支架。學生在和文本對話中,可以以這幾個詞為支撐,但又不拘泥于它們,從而實現多元解讀。從課堂教學的效果來看,這個支架確實達到了預設的效果。
3、活用學法,在對話中獲得情感的體驗
閱讀是一個多元對話的過程。作者背景資料與課文的整合,是人與文的對話;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在想象、朗讀與討論交流中理解,也是人與文,人與人的對話;在“生命是什么”的不斷追問中思考,也是一種對話。多種學法的運用,為對話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抓住關鍵詞想象:在本課中,我以“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飛蛾的掙扎(瓜苗的不屈)”為話題,引領學生去抓住重點的句子,暢談自己的感受:a、“但他掙扎著。。。。。。那樣強烈!……鮮明!” b 、“那小小的種子里……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通過咬文嚼字、想象、感情朗讀讓學生去體認生命是什么?為什么“掙扎”?什么是“極力鼓動”? 讓學生讀出飛蛾的對生命頑強的抗爭。讓學生在“竟然、竟”兩個“竟”字中讀出瓜苗的不屈向上,讀出自己的出乎意料與震撼。從而讓學生體悟到,生命是永不放棄,生命是不屈向上的決心!
聯系作者、聯系生活理解:從課外補充的大量資料,為學生感悟生命提供豐富的文本和經驗支撐。比如,在最后一個環節,教師在回顧飛蛾、瓜苗和作者帶給我們的生命啟示后,以“在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畫面打動著你,震撼著你?”為話題,引領學生將目光投向生活。然后,設計了“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堅持,是廢墟下不放棄求生的手。生命是 ”這樣的練習,進行一個思維與表達的訓練。從實施的效果來看,有兩個遺憾:
1、設計本身有硬傷,提供的范例太抽象,不能很好地引領學生將對生命感悟的表達從抽象到具體。假如能換成“生命是什么?飛蛾告訴我們,生命是遇到危險,激勵掙扎;瓜苗告訴我們,生命是遇到困難,不屈向上; 告訴我們,生命是 ”這樣的句式,學生的表達可能就會更加豐富和具體一些。
2、反饋不夠機智。在課堂中,有兩個學生發言時都動情地講述著汶川地震中關于生命的故事,我也及時地引導學生說出了這兩個故事帶給他們的生命的啟示。但是,在隨后看圖片,寫感受時,沒有很好地利用這個資源,就以學生的發言為范例,啟發將自己的思考表達得更加具體。所以,有部分同學的發言仍然停留在“抽象 ——抽象”的階段,沒有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