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生命教學反思
三嘆其情——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奇跡
“一粒貌不驚人的種子,往往隱藏著一個花季的燦爛;一條丑陋的毛蟲,可能蛻變為一只色彩斑斕的蝴蝶。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奇跡。”——杏林子
杏林子到底要告訴我們關于生命的什么呢?《生命 生命》究竟要訴求什么?喚醒什么?
《生命 生命》一文,謳歌飛蛾求生的頑強;驚嘆瓜苗絕處求生的不屈;體認生命的自我責任。繼續品讀,發現文字之中,暗藏玄機。飛蛾——瓜苗——心跳。蟲——草—— 己。飛蛾也珍惜生命眷戀生命,這是在一次為了驅除“騷擾”的偶然遭遇中感悟的;磚縫中排除萬難求生存的瓜苗,這就需要主觀意識上的密切關注。當這種偶然和關注敲打著杏林子那顆善感的心,從而轉為一種對自我生命的觀照和反思時,她才驀然發覺,原來,生命,或者說生命的方式、生命的質量、生命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一切要由自己負責!“要珍惜生命,讓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這是一個由外物到自我內心的遞進性的體察過程,一個對生命層面的思考越來越寬泛深刻的過程。
我們可以推想,也許,就是這樣一次發現,或者說這樣一些發現,讓作者坦然地認可了命運交付她的一切苦痛——“全身關節大部分遭到損壞,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舉,手不能抬,頭不能轉”, “在幾乎無法執筆的情況下, 她在膝蓋上架上小木板,用兩個手指夾著筆寫作她硬是憑著堅強的毅力在病中寫了四十多個劇本和許多散文……” 所以,她的生命,成為了一樁奇跡。
【思考】
文章的內涵很深,對于三年級來說,生命是個太宏大的問題;文章很有張力,值得品讀的細節很多很多,必須要有所取舍。課堂的容量大,如何留給學生空間,讓課堂成為學生生命流淌的地方?在經過痛苦的選擇之后,我忍痛割愛,將目標定位為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引導學生運用“抓住關鍵詞想象、聯系作者、聯系生活”等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細讀課文二、三自然段,體悟生命的啟示。在體悟生命的啟示方面,從兩個層次來進行,一是讀出自己的感受,二是感悟作者的思考。在對“生命的啟示”的表達上,應該是一個從抽象到具象的過程。
【策略和反思】
1、活用資料,“文”“人”合一
飛蛾和瓜苗的故事,其實就是作者對自我生命的觀照和反思。杏林子本身的故事,比《生命 生命》這篇文章更震撼人心,如何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在設計時,我將杏林子的背景資料整合到了課文的學習中。在本節課中,作者的資料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杏林子寫作的不易,與學生前面的猜測形成巨大的反差,從而激起學生的思考,喚起閱讀期待;第二次,再次出現杏林子的“四個不能”和她的成就。通過這些資源的拓展和補充,將帶給學生更多的震撼,讓學生將杏林子與飛蛾、瓜苗對照起來進行思考。從而讓單薄的文本內容更加血肉豐滿,使學生讀出作者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樂觀向上的精神,從而加深對生命的感悟,更加珍視生命,更加敬畏生命。這也為下一節課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討論奠定了學習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