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案例 《蝙蝠與雷達》
本文是一篇講讀課文,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把教學分成以下三大部分:
首先,談話導入,整體感知。主要是檢查學生在第一課時教學中學習課文的情況,通過同桌分小節朗讀課文檢查能否讀準字音,通過對蝙蝠和雷達的資料以及在填空練習中對課文內容的梳理和概括,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使學生進一步深入的感知課文。
其次,深入學習,突破難點。閱讀教學必須以讀為本。本文主要以敘述性的語言描述為主,很少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語句。因此,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反復讀文讀段讀句,讓他們每讀一次都能有所收獲,養成邊讀邊思考、邊讀邊圈畫的學習習慣。
在“知道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體會蝙蝠和雷達的關系”環節中,我請學生默讀第3小節,并試著結合課文里的詞句說說蝙蝠夜間飛行時的特點。學生通過朗讀句子,找出關鍵詞的方法在語言環境中體會蝙蝠夜間飛行的“靈巧”。
在“了解科學家是怎樣發現蝙蝠夜間飛行的奧秘的,體會科學研究的嚴密性”環節中,自由讀4.5小節后,我要求學生填寫試驗情況紀錄表,然后根據所填表格內容推斷出三次實驗的結果。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通過媒體演示試驗的經過,讓學生直觀感知后清晰的揭示蝙蝠夜間飛行的奧秘,科學家借助三次試驗,證明了蝙蝠夜里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此外,我重視引導品詞品句,通過“橫七豎八、幾個鐘頭、一個也沒響”等詞語加深對科學研究的印象,體會科學研究的嚴密。其中,對于部分重點詞語,我幫助并指點學生采用合適的方法去理解。如:第4、5節中“靈巧、橫七豎八”等可聯系上下文理解;第6、7節中的“超聲波、障礙物”等詞可借助直觀的圖象理解,從而也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默讀6.7小節時,我要求學生思考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借助媒體演示和填空練習的設計幫助學生體會蝙蝠和雷達的關系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交流適時畫出示意圖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語言訓練更是讓學生在重組課內外語言的過程中進一步清楚地了解蝙蝠能在夜間飛行、雷達使飛機安全夜航的原因。最后引導學生小結,科學家摹仿蝙蝠用嘴巴發出超聲波,用耳朵接收信息的方法,發明了雷達。雷達通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顯示在熒光屏上,飛行員通過熒光屏了解情況,探明航線,在夜間安全飛行。第6.7節是本文重難點,教師借助媒體演示幫助學生建立抽象的事物之間的聯系,從而找到兩者之間內在關系。
在教學最后的拓展部分,我搜集了許多圖片,讓學生想想相應的圖片之間是否有聯系,隨后讓學生用“人們從_________中得到啟示,發明(創建)了________。”不但了解了仿生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激發了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而且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的規范訓練。
教學反思:
1. 巧設練習,梳理關系。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課文,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枯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我在課堂中予以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通過尋找關鍵詞句、完成填空練習、擺放示意圖等形式,在有層次有針對的訓練中,梳理了文章脈絡,更為重要的是對文本的理解也愈發充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