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心比心教學設計
課文分析:中國有句成語,叫作“將心比心”。意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萬善集》中有云:“物我一體,將心比心”。“將心比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本文以“將心比心”為題,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學習目標:
⒈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⒉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⒊受到“將心比心”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夾敘夾議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體會生活中只有將心比心,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課前準備:寫有學習目標、自學指導、當堂訓練的小黑板。
教學過程與方法:
一、揭示課題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的尊嚴,同時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今天,我們學習《將心比心》,能說說這個詞語的意思嗎?課文寫了哪些將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⒈自學指導(一)
⑴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⑵思考:課文寫了哪兩件將心比心的事?
(5分鐘后比一比誰的學習效果最好?)
⒉學生自學,教師巡回了解學情。
⒊交流自學效果:
⑴請學生讀自己最感動的段落,檢測是否讀正確、讀通順。
⑵說說課文主要寫了哪兩件事?
⑶交流自己在自學中不懂的問題。
四、理解內容,體會情感
⒈自學指導(二)
⑴默讀第一節,想想哪些地方讓你感動?(3分鐘)
⑵自由讀課文第二節,想想哪些地方讓你特別感動?在書上做些批注。(5分鐘)
⑶齊讀第三節,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這一節的理解。(3分鐘)
⒉交流自學效果:
⑴小組內交流第一節,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小組內交流第二節。
①班上交流讀后感受。
②思考:母親的“寬容”體現在哪里?母親又是怎么鼓勵護士的?她為什么能這么做?
③有感情地朗讀第二節。
五、回顧小結
⒈談談這堂課您有哪些收獲?
⒉這些收獲您是如何學到的?
六、當堂訓練(15分鐘)
必做題
⒈仿寫句子:(4分鐘)
⑴要不是……我真不敢……
⑵是啊,如果我們的生活中能……,就會……,就會……。
⒉寫一段話,以生活中的一個事例來說明“將心比心”。(5分鐘)
選做題:讀名言,說說自己的感受。(3分鐘)
中國臺灣作家羅蘭曾經這樣說:“如果每一個人與別人相處的時候,都能先想到別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歡樂與和氣,而且可以減少很多悲劇和恨事。”(云南省大姚縣金碧小學唐震)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后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
第三,作為排在本單元最后的略讀課文,我注重發揮其承上啟下的作用。開課時自然地把學生帶到本單元的學習主題中;結束時,又引導學生對整組課文進行簡單回顧,并安排課后練筆,使整個單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