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首先,我讓學生閱讀閱讀提示的內容,看看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兩個問題:說說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導學生總結那就是“變化”:變化前是什么樣的?變化后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而變化?帶著這三個問題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給學生充分地閱讀時間后學生馬上找到變化前被稱作是“搖籃”,變化后是禍河,引起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同時,我又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通過播放有關黃河不用時段,不用現狀的圖片,加上教師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進行感受黃河為什么會由母親河變成禍河,不僅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還讓學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其次,再讓學生再去細細讀文:課文中例舉了很多的數目字,讓學生關注到這些數目字,談談體會。學生通過讀書發現:黃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深重的——近 2000年間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站兩岸百姓叫苦不迭;黃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險性極大——4億噸泥沙沉積在下游河道里,河床高出兩岸農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嚴重的侵蝕——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相當于一年破壞耕地550萬畝。這一系列的數字表明:治理黃河勢在必行。課件補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帶的作用,使學生加深了對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的認識,再讓學生說說自己怎樣保護母親河。在 “保護母親河行動”中準備做些什么?有的說把自己的零用錢捐出去,有人說我要好好學習,將來去治理黃河。學生們回答積極,認識到環保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提高了環保的意識。完成了本課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教學目標。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九冊語文最后一篇選學文章,自古以來,黃河具有“中華民族的搖籃”、“母親河”之稱,然而,本文卻一字未提它的益處,反而將其在近兩千年間的“禍害”以數據的形式展現在文中(如“決口一千五百多次”、“改道二十六次”),為什么呢?文章以此為切口,展開分析,查找原因,最終得出是人們的亂墾濫伐使得黃河變成了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其意無非在告誡人們:要珍惜水土、愛惜家園,同時,也以此來鞭策學生,使他們從小懂得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從而培養他們從小養成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下邊,本人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程序以及文章小結等方面進行說課:
目標方面:
針對本文的內容實際,本人以“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治理黃河的方案——培養學生從小懂得珍惜水土資源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意識”為主線作出目標教學,此目的在于使學生通過目標展示,明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范圍;
教法方面:
對本文的教學我采用的是目標教學法,即:課前先給出教學目標,繼而按所定目標進行逐步漸進;
程序方面:
本文是一篇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說理文章,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從小懂得盲目開荒毀林給水土資源帶來的嚴重破壞以及對人們生活環境的惡劣影響,以此熏陶學生,使他們從小產生保護水土、保護大自然、保護家園的意識,根據這一主題,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程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