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3、感受金華雙龍洞的神奇美麗,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2、感受金華雙龍洞的神奇美麗,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以她壯美的山河、神奇的風光吸引了無數游人的目光,留下了人們的贊嘆。上節課我們跟隨作家葉圣陶先生去金華的雙龍洞,一路上欣賞著明艷的景色,迎著歡唱的溪流來到了雙龍洞口,這節課我們繼續沿著葉老的足跡細細觀賞這一神奇的溶洞。誰來說說作者的游覽路線是什么。
二、品讀感悟4-7自然段。
1、請同學們朗讀課文4-7自然段,喜歡哪處景點就多欣賞一會兒,可以自己單獨欣賞,也可以結伴欣賞,游覽結束后大家暢談感受。
2、學生默讀感悟,可以做批注。
3、交流感受。
欣賞外洞:
走入里面就仿佛走進了大會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外洞很大。
我們學校的電教室大約能坐二百人,而外洞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會也不覺得擁擠。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嗎?
誰來讀讀這句話,讓大家感受到外洞確實很大。
欣賞由外洞進入內洞的孔隙(窄):
(1)稱為孔隙,本身就讓人覺得小。說到“孔隙”我們就會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細的縫兒,而這個孔隙卻可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那么作者為什么不稱之為水洞卻還要稱為孔隙呢?
這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教師可以用“高樓上看物體,物體好像變小”的生活經驗作比方,讓學生懂得因為外洞面積太大了,水洞相對就顯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詞是恰當的。
(2)進洞的方式獨特:船兩頭都系著繩子......船就出來。
看大屏幕圖,學生介紹。這樣進洞確實很有趣啊!我想這大概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方式吧!
(3)作者進洞的親身經歷:“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船就慢慢移動。”作者仰臥在小船里姿勢低得不能再低了。“可是還能感覺......我又感覺......”姿勢低得不能再低了還會有這樣的擔心,說明空隙確實很窄、很小。
請大家把椅背當小船,身子貼在椅背上進入內洞,感受作者當時的心情。準備好了嗎?教師朗讀句子,學生閉上眼睛體會。這樣仰臥在小船里,感覺怎樣?誰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欣賞內洞(黑、大、奇):
黑:內洞一團漆黑......不知道有多么寬廣。
奇:蜿蜒在洞頂的雙龍
洞中有名稱的石鐘乳和石筍多達四十多個,而工人首先指點給作者看的是洞頂雙龍,為什么?
洞內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比較理解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