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3
【教學理念】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基本觀念,憑借教材這把“鑰匙”,以順應學生的“身心發育和生活經驗的擴展,逐步培養學生憑借我國語言文字吸收經驗表達情意的知識能力。”(葉圣陶語)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
⑴ 能夠揣摩語言文字,體會抓住事物特點寫具體的方法。并能為表達交流的需要寫一寫身邊的景物。
⑵ 感悟雙龍洞景觀的奇異,能夠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2、過程方法:
比較分析品位語言;學習寫法強化練習。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 學習葉老感情真實,語言潔凈的文風,不說空話、假話。
⑵ 受到雙龍洞奇異景觀的熏陶感染,體會我國山河的瑰麗多彩。
【教學重點】
體會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點寫具體的方法,感悟語言文字的精確與樸實。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當堂練筆熱情,使學有成效。
【教學用具】
內洞景觀錄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縱切面、友情卡。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1、自我介紹。
2、介紹我的學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詢問學生旅游情況,拉近與課文的距離。
二、整體感知課文,明晰路線圖,激發生活體驗
1、直接導入新課:
去過金華的雙龍洞嗎?今天我們就去游覽一番。(板書課題)
2、怎么走?都經過哪?快速瀏覽課文,看誰能最先看到游覽路線圖。
3、看到了嗎?誰來說說!(板畫)
4、按著游覽路線圖出發吧,心情怎樣?推薦一位同學,咱們讀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讀不到位,引導學生想象詞語的意思導讀。
三、分部分感悟景點特點,品味“具體”寫法
1、自讀自悟:
到雙龍洞口了,咱們進洞游覽,看哪一個景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標注下來,一會兒就這一景點談你的感受。
2、匯報交流,提升認識:
哪兒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隨學生導入相應景點,但應提示全體學生注意在游覽路線圖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學生認識。(隨機板書:小……)
⑵ 從哪體會到的?
一種情況 “孔隙”一詞的理解:
一種情況:
① 可能說船小。
② 是船小嗎?教師手勢:是孔隙的窄!(板書:窄)
③ 都讀讀這兩句,體會體會。
一種情況:還從哪體會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談“自以為……擦傷鼻子”
② 我們就來坐一坐這小船吧!教師范讀,帶入情境。
③ 你又體會到什么?教師手勢:是孔隙的矮!(板書:矮)
④ 課件:
都體會著讀一讀。
3、課件出示孔隙圖:
其實要說出孔隙的小,說出它的寬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課前,老師從網上查到一份資料:
課件:孔隙很小,寬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長有八、九米。
大家都讀讀,再和課文比較一下,同樣說小,體會有何不同?
4、語言訓練滲透寫法:
所以:作者不說寬有三米多,他說(怎樣小的小船呢?……是這樣小的小船。)
師順勢提升認識:
他用身體做比、借小船的小寫出孔隙的小,這種借比的方法讓我們都能體驗得到。(板書:借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