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1 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正確讀寫“恐龍、兇猛、鴿子、欣喜如狂、描寫、形態各異、輕盈、敏捷”等詞語。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3 有條理地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重點、難點1 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2 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課前準備1 師生課前搜集關于恐龍的資料2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 激趣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你們最喜歡的朋友,請看大屏幕(播放恐龍片斷)看后,師:喜歡恐龍嗎?為什么喜歡?(生交流)老師和大家一樣喜歡恐龍,因為在龐大的恐龍家族中有各種各樣的恐龍,他們形態各異、種類繁多,而且奧秘無窮。你們知道嗎,巨大的恐龍和小小的鳥兒還有密切的聯系呢?這節課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探索一下其中的奧秘。出示課題,齊讀課題。二 初讀質疑1 接讀課文,讀完有哪些疑問提出來?2 學生提問。三 探究學文師: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一) 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分別找出描寫恐龍、鳥類以及它們之間的 聯系的句子。1 學生讀找出的句子。 2 什么是化石?(指古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跟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過程并能幫助確定地質年代。)3 課件出示句子。比較句子: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恐龍經過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讀一讀,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一支”代表一部分不是全部,“漫長的”說明演變時間很長,用詞十分準確。)師:科學家們在化石中發現恐龍的一部分經過長時間的演變,最后變成了鳥兒,一個假想的成立最需要什么?對,是證據。那么,證據何在呢?默讀第二自然段。(二) 默讀第二自然段1 為了給人類的假想找到依據,中外科學家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他們分別有什么發現呢?2 外國科學家根據骨骼結構上的相似提出什么假說?根據這一假說又推測出什么?這一證據直到20世紀末期才被中國科學家找到,歷經百年,這是一個多么漫長的研究過程啊。3 出示句子 :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畫卷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點睛之筆呢?(讀一讀152頁的資料幫助理解)(三) 找到恐龍與鳥類在骨骼與羽毛上的相似之處,科學家們并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對恐龍做了進一步的研究,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我們來學習三、四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