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設計
教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設計理念:閱讀要有強烈的參與意識,才能潛沉在文本生動、形象的情境之中。不然,文本生動的情境就會被語言文字掩蓋,就不利于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所以,深入文本要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為依托。只有參與,才能有更深的體驗,更真切的感受,更豐富的收獲;也只有參與,才能更主動更廣泛地與同伴合作。參與的態度越積極,對文本的認識就越深刻。在《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課中,注重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系列的板塊運作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深入到文本中去,回應到與同伴、教師的交流中來,以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教學流程:
一、緊扣重點詞,切入文本
教師請學生說說“呼風喚雨”這個詞語的意思。(學生回答)
師:遠古時候,人類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我們就是要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來了解科學技術創造的奇跡,感受科學技術發展的驚人速度。
(設計意圖:“呼風喚雨”這個詞在全文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整篇課文圍繞這個詞語展開、深入直至結束。從遠古時代人類產生種種美好幻想開始,到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做出那么多的創造發明,處處有“呼風喚雨”的存在。所以,把“呼風喚雨”這個詞語置于課始,通過解讀、說話的形式,使課文的展開有很清晰的起點。)
二、建構有效對比,深入學習文本
(一)百萬年來一成不變的生活。
1.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第2、3自然段,完成填空。
人類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一直生活在一個依賴自然的農耕社會。那時沒有(),沒有(),沒有(),也沒有()。
2.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各個學習小組選擇一個話題進行討論。
話題(1):沒有電燈、電視、電話,我們的生活會怎樣?
話題(2):沒有飛機、汽車、火車我們的生活會怎樣呢?
話題(3):如果讓你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你該怎么辦呢?
3.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交流,在交流中鼓勵同學之間互相補充,互提建議,然后填空:
人類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一直生活在一個依賴自然的農耕社會。那時沒有(),沒有(),沒有(),也沒有(),真是()!
4.教師小結:聽了大家發自內心的發言,我明白了農耕社會人們生活的情況。正因為如此,人們還是渴望能擁有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奇特魔力,所以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了很多表達人們這樣愿望的人和事。
。ㄔO計意圖:僅僅憑借課文中“沒有……沒有……沒有……也沒有……”這么簡單的一段話,學生很難體會到農耕社會人類物質生活的貧乏,而物質生活的貧乏又勢必影響人的精神生活。如果學生沒有體會到這一點,也就無法領略科學技術的無窮魅力,也感受不到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因此,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選擇話題進行討論,讓每個學生在想象中“親歷”農耕時代人類生活的情況。這樣全方位的參與文本,參與課堂,使每個學生都有了自己的體會。)
。ǘ┘耐腥祟悏粝氲拿篮迷竿。
1.為了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說說古時候人類創造了一些怎樣的神話故事,及其神話人物。鼓勵學生多說出一些在課外看到的神話人物或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