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塔》教學反思
《烏塔》教學反思
《烏塔》這篇略讀課文主要講述的是一位14歲的德國小姑娘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識,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充分默讀和思考的時間,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了解課文寫了一些什么事,引導學生獨立讀懂課文,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生比較容易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我再引導學生針對這些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然后,我拋出問題:小學生獨自外出旅游好不好?這問題看似普通,其實引發了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閱讀課文的見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學生的辯論,為領會內容提出認識做了準備。我把持有兩種不同觀點的同學分成正反雙方,通過辯論來引導他們提高認識。學生們積極性相當高,我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學生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對學生的觀點作了總結:烏塔獨立自主等方面的品格值得大家學習,但是并不是鼓勵大家像烏塔一樣獨自外出旅游,畢竟安全是第一位的,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克服依賴思想,采用多種方法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學生聽了,也頗有同感。這樣的教學設計,給了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和活動的機會,營造了一個自主、平等、合作的氛圍,因而,整個課堂充滿了生機,充滿了快樂,充分發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巧妙地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去發現,從而學習烏塔獨立自主的精神。
《烏塔》教學反思
我所執教的《烏塔》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寫的是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個人游歐洲的故事,表現了這個少年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學這篇課文目的一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國家兒童的成長經歷,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二是培養學生閱讀有主見的見解,并愿意與大家交流閱讀感受。根據教材特點和教學目的,設計的幾個環節來達到教學目的的效果比較成功:
1. 自讀自悟,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 研讀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成長故事,從頭至尾只字未提對小姑娘的評價,因此需要學生研讀課文。從故事中去體會小姑娘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設計了替小姑娘的老師用中文給小姑娘打個來中國學習轉學評語的情節,激發學生從課文中的小姑娘的行為、語言中去體會小姑娘的特點。
學生興趣很大,當了一回老師給學生評語,聽課的老師也反映這情節設
計是本堂課一個亮點。
3. 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有主見的見解,并愿意與大家交流閱讀感受,設計了一個小小辯論:一個未成年孩子該不該獨自遠行?這一個環節意在檢查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程度,和交流閱讀后主觀的見解。(當時一節課容量太大,討論不是很成功,只有三個同學發了言,但第二節課繼續時,課堂生成特別活躍,正反方同學唇槍舌戰辯駁得有理有據,特別當大部分同學提出不安全,萬一被人綁架了怎么辦?每人都有智斗的方法去對付。最后周瀅琰同學一句話切中要害,歐洲是一個文明的地方,不會出現上述擔心的情況,博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
4. 設計回答校長的一個問題,使中國的小學生樹立了自信,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中外兒童各有所長,也各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