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稿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人教版第七冊第七組的一篇精讀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下志向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本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四年級上學期處于向高年級過渡時,學生在自主感悟課文內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本文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相差太遠,學生不易進入文本的情境與人物產生共鳴。基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將三個維度的目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自主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帝國主義、伯父、模范、風和日麗、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耀武揚威、巡警、吵鬧、得意洋洋、懲處、抱負、胸懷、喝彩、振興中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并聯系實際,思考自己讀書的目的。
之所以確定以上兩條教學目標,主要考慮到為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時效性,就要做到教學目標簡明。
教學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是: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針對以上重點、難點,確定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讀感悟法、多媒體輔助法進行教學。學法是將聽、說、讀、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我打算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下面重點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共設計了三個大環節。一、初讀感知,引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二、緊扣租界,感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三、讀寫結合,升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一、初讀感知,引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一、)直接導入,質疑課題。有一位偉人,在他12歲的時候,曾經思考了這樣的問題——(板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老師解釋“崛起”就是興起,課題連起來就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學生齊讀課題,并質疑讀了該課題想知道什么?學生的問題可能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想法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為什么要說這句話?讓學生帶著這些導向性的問題走進課文。(古語說得好,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這一環節從質疑引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為本節課的閱讀教學明確了目標。)
二、檢查詞語,整體感知。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接著課件出示詞語(帝國主義列強、租借、闖進、懲處、吵嚷、踴躍回答、鏗鏘有力),當出示“鏗鏘有力”時,指導學生聲音高昂地讀,當出示“懲處”時,讓學生放回原句中去讀 ,隨后交流,周恩來為什么立下這樣的志向?得知中華不振,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是周恩來立志的原因。(中華不振)
(這一環節意在夯實學生的字詞,字詞是進入課文的門戶,不可馬虎,而有些詞離我們比較久遠,可能會影響到文章感情的體會,所以我采用了多種理解 詞語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又解決了剛開始學生提出的問題,繼而引出“中華不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