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學設計12
【設計理念】突出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點,緊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導學生感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通過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使學生在感知語言文字的同時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
【設計特色】
以“美”作為全文的主線,以自讀自悟貫穿課堂始終。引導學生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加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學生在感受美、欣賞美、發現美的過程中獲得情感的升華。
【設計流程】
一、導入──感知美
(估計用時2分鐘。)
1、點擊課件,伴著輕松明快的音樂,眼前出現一幅幅鄉村美景圖。
2、教師配以深情的語言:
我的家鄉在一個小山村,那兒流水潺潺,炊煙裊裊;那兒的人們善良淳樸,互敬互愛。最讓我難忘的還是小溪中的那一排搭石,靜靜地躺在溪水中,為我們帶來了多少方便,多少歡樂。
3、瞧!這放在小溪里用來幫助人們踩踏過河的石塊就是搭石。板書課題,讀題。
(課堂伊始,一曲明快輕松的樂曲縈繞于教室之間,為整堂課奠定了“和諧”的基調;抬起頭,幾塊形態不一的石頭平整地跨過小溪──簡筆畫擺放在黑板上,不僅喚起學生對“搭石”的感知,也幫助他們理解“搭石”的含義。)
二、初步感知──尋找美
(估計用時4分鐘。)
1、這些小小的搭石,構成了家鄉一道亮麗的風景。讓我們一起走進它,睜大雙眼去發現美,欣賞美。
2、細細地讀讀課文。要求:一邊讀一邊體會,你感到課文中都流淌著怎樣的美呢?
3、說說你仿佛見到了哪些美麗的畫面。課件隨機出示相應的畫面:
精心擺放搭石,老人調整石塊,一行人走搭石,同時過溪,招手禮讓,偶遇老人,背負過溪。
學生每尋到一處美,就用不同顏色的筆在黑板的石頭上寫上一個“美”字。
(學生帶著任務讀課文,讀書的目的性自然體現,又增加了語言的積累。以“美”為切入點,帶著學生走進了小村莊,開始感受“搭石”,欣賞“搭石”,尋找美的畫面。)
三、品讀體味──欣賞美
(估計用時28分鐘。)
搭石,構成了家鄉一道亮麗的風景。讓我們一起來走近搭石。
1、例段指導:
(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
仔細聽,在書上圈畫你認為最能體現美的詞句。
⑵ 說說你從課文中感受到怎樣的美,從哪些詞句感受到的:
重點體會“平整方正”、“按照兩尺左右的間隔”中體現出來的鄉親們心中有他人的美德。隨機在石頭上板書:善良。
⑶ 指導朗讀。
(例段的指導意在向學生滲透學習方法,為后面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2、自主學習2、3、4自然段:
美麗的畫面還有很多,你們想不想來欣賞欣賞?
⑴ 學生從2、3、4自然段中選擇最喜歡的一段以學習小組或個人為單位欣賞,體會其中流淌著的美。
⑵ 推薦幾種學習方式,自己有更好的方式也可以:
出示課件:
我想讀一讀課文中的美文。
我想說一說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