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案例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與性質地位”一章開宗明義:“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這里,“人文性”被首次提升到重要的地位,學生的語文素養既是一種科學素養,更是一種人文素養。語言實踐活動是人文教學目標的基礎和載體,反之,人文教學是語言實踐活動的升華,是語言實踐活動的“精、氣、神”之所在,沒有了人文教學目標,語言實踐活動也失去了靈魂,成了毫無意義的“死訓練”。如何在語言實踐活動與人文教學目標中尋找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我在《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中,做了一些嘗試。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單元組的一篇課文。本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二是體會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所以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注重了文本的人文性。
【片段一】在品味語言中,撥動學生愛的心弦——感受人文
師:知道“輾轉”是什么意思嗎?誰能聯系上下文來說說。
生:就是說轉了很多圈才找到。
生:我讀了這段話覺得是要找到適合移植的骨髓非常不容易。
師:是呀!幾十萬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幾個有適合骨髓的人?
生:一個。
師:而且還是有可能,不確定!真是——
生:談何容易!
師:想象一下,醫生可能曾經在哪些人當中為這個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尋找過適合移植的骨髓?
生:在他的親人朋友中找……
生:在美國……
生:在家鄉杭州……
……最后找到了中國臺灣
師:像我們剛才想象的這樣的尋找過程,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就是——
生:輾轉。
師:我們來讀讀這幾個句子,用你們的語氣表現出輾轉的意思。(生齊讀句子。)
【片段解讀】閱讀教學說到底,就是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文本是死的東西,它只有通過學生的理解、感悟,才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能彰顯它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學中,只有悉心推敲、比較、品味文本用詞造句、表情達意的精妙之處,讓學生浸潤在人文精神的海洋里,才能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拜氜D”一詞的理解對于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我馬上引導學生在各大城市之間“輾轉”尋找骨髓,學生很快理解了“輾轉”不僅僅說明了骨髓難找,還蘊含著醫護人員在找骨髓當中付出了多少艱辛!只有真正品味出“輾轉”的含義,才能領會文本的人文內涵。
【片段二】在文本與心靈的對話中,體驗感情的價值——升華人文。
出示:此時此刻,地震知識告訴我們,應該找一個空曠的地方保全自己的生命。
師:請大家細讀課文,聯系上下文想想“此時此刻”還指什么時刻?
生:指海峽彼岸小錢與病魔作斗爭的時刻。
生:此時此刻,指中國臺灣青年與家人失去聯系,不知家人如何的時刻。
生:此時此刻還指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仍舊堅持做著手術。
師:是啊,老師也想說,在大地震過后,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顧不上去關心自己的家人是否安然無事,他們仍在堅持捐髓手術。
師:此時此刻,他們會想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師:此時此刻——大地震剛過,大地仍在余震中搖晃,危險時時威脅著他們。但是——
生:李博士莊嚴地站著,青年人靜靜地躺著。
師:此時此刻——小錢靜靜地躺在杭州醫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待著骨髓。為了小錢的生命之花重新綻放,——
生:李博士莊嚴地站著,青年人靜靜地躺著。
師:此時此刻——在災難過后,還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時。
生:李博士莊嚴地站著,青年人靜靜地躺著。
【片段解讀】《語文課程標準》一個重要理念就是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發揮語文課的以情感人、以美育心的獨特性;讓學生親密地感受語文材料,感悟人文內涵,從而受到心靈感動、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在這一環節中,我抓住“此時此刻”這一關鍵詞,一層一層如抽絲剝繭般讓學生由表及里,由文字表面認識到文字深處,進而讓學生產生共鳴:為了挽救大陸同胞小錢的生命,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獻出了他們的一顆赤誠愛心。在學生交流出文本所存在的 “此時此刻”幾種可能后,我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語言把它們串聯起來,讓學生一次又一次朗讀本文的關鍵句:李博士莊嚴地站著,青年人靜靜地躺著。在反復并富有層次性的朗讀中,學生與文本、作者再次產生了共鳴,學生在抒發自己內在情感的朗讀中體會文字所傳遞出的那份深深的愛,那份濃濃的情。在這一環節中,我找準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結合點,學生全身心注入在文本的人物身上,從而在情感、態度、價值等精神領域產生影響,感受到語文中豐富的人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