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1、讀懂課文,理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
【教學難點】
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回顧前兩天的地震事件,當時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里怎么想的?
2、1999-9-21,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它給中國臺灣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展示圖畫。
3、9月22日,余震繼續發生,大地仍在搖晃,然而,在中國臺灣蓮慈濟醫院里卻靜靜地躺著一個健康的青年,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第22課《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
⑴ 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
⑵ 談談自己的感受。
2、集體交流。
三、深入朗讀,理解感悟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默讀,也可以放聲讀,可以個人想感受,也可以小組討論),畫出特別感動你的句子,并在旁邊寫上感受。
2、全班交流,學生匯報:
⑴ “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
① 理解“開放”與“凋零”,指名讀。
② 這句話把年輕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開放就即將凋零,讓我痛心地看到,正值如花年華的年輕人,如果不進行骨髓移植,就將結束短暫的生命。
③ 唯有……才……,讓我們清楚地意識到骨髓移植的緊迫性和必要性,齊讀。
⑵ “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
① “蒼白”“紅潤”一組反義詞足以說明小錢生命垂危,缺乏生命力,因而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② 中國臺灣青年并非因為缺少生氣而不得已躺在病床上,他在持續不斷的余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大陸18歲的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指名讀并評議。
③ 猜想他可能在想什么?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把地震的危險棄之一邊,反映他內心堅定沉著。
④ 兩個“靜靜地”,更突出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齊讀。
⑶ “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① 如果你是中國臺灣青年,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呢?
② 中國臺灣青年所作所為為了誰?
③ 體會中國臺灣青年與小錢不是親人,但彼此勝似親人,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動呀!個別讀,齊讀。
⑷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暫停的間隙,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
① 理解“一次又一次”“終于”,指名讀,評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