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個性鮮明:默讀—感悟—想象擴展—仿寫練筆
默讀這一段,讓學生隨著作者生動的描寫走近兵馬俑,感受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精品。在學生談完自己的感受后,出示文字進行比較,領會作者“所見+所想”的寫法。在這里,我覺得這樣寫作特色鮮明的文本有必要再次挖掘學生的想象空間,進行遷移小練筆,以達到讀思同步,讀寫融合的目的。所以我讓學生在看了其余圖片的基礎上,請他們用“有的……好像……”來寫話。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進一步感受兵馬俑的神態各異。我想教材中的任何一篇選文都承載著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任務。用教材教的是方法,學生除了學知識,還應該掌握表達內容的方法、駕馭語言的技巧。
三、鼓勵延伸課外學習
在學生學完課文主要內容后,插入一個音形并茂的課件,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再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句子來評價一下秦兵馬俑,這樣先放后收,可以讓學生有充分自主的感悟空間,同時也順水推船教學課文首尾呼應的兩段內容。
課文雖然學完了,但是語文學習并沒有結束,而應是一個新的開始,在課結束前老師向學生推薦了相關的網站和書籍,鼓勵學生去搜集自己感興趣的相關資料。通過這個巧妙的點撥,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培養學生探究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興趣。
本節課自己覺得還需努力的是放得還不夠,扶得痕跡相對多了點,因為是四年級的略讀課文,我基本上采用的還是線性流程結構,如果是年級再高些,可能我的設計會更粗線條,更趨向于塊狀的結構,給學生更多完整的、大塊的自讀空間。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輝煌的歷史。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1)抓住過渡句統領全文的結構和內容。(2)學習作者運用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事物的方法。(3)學習作者在觀察基礎上,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表現事物特點的寫法。針對本文篇幅較長,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會預習的優勢,在教學設計上決定有一定取舍,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我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展開教學,迅速理清全文脈絡,以此為主線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悟語言文字的生動與準確。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做足功夫,確保有效的讀的時間,確保了有效地朗讀指導,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始終伴隨讀書的全過程,與文中的兵馬俑們進行了一番零距離,書聲朗朗的課堂顯得情趣濃濃。教學中,我還在點撥、過渡的語言上做好推敲,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第三,采用比較法,突破重難點,促進讀寫訓練到位。比如課文的第二段,作者運用了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介紹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為了讓學生明白說明方法在說明事物特點上的重要作用,我采用了改寫,讓學生在比較中自己悟出列數字帶來的事物特點的準確性,作比較帶來的事物特點的形象性具體性等作用。在對后文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尤其是個性鮮明的體會,我也是采用了作比較的方法,去掉“像是在……”的部分,讓學生在暢談中明白了觀察中加入想象能使描寫對象更形象具體,內容更充實的好處。從而使接下來的仿寫也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