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學設計
一、讀詩題。知詩人1 直接揭示詩題。(板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 )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兩首古詩,先請大家輕聲讀讀題目,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拓展一:都有送字,都是送別詩
拓展二:從詩題中可以知道哪些地名。(黃鶴樓、廣陵、安西。)
這三個地名還不一樣,黃鶴樓是送別的地方,廣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你知道這三個地方嗎?
出示地圖,簡單介紹(廣陵就是現在的揚州,離我們這里不遠,在唐朝時揚州就已經是天下名城了,是一個風景優美的繁華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遠了,在現在的新疆的最西邊,如果從當時的首都長安出發,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座座大山,才能到達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邊關。)
拓展三:都有一個人名,一個是“孟浩然”,一個是“元二”
簡介孟浩然、元二。(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但兩人一見如故,成為知己。元二是王維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稱元二。)
2 指名讀詩題,注意停頓正確。大聲地讀讀這兩首詩的題目,要讀出節奏。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 請生讀。
3、現在你能說說這兩個題目的意思了嗎?誰送別誰去哪里?(理解之和使的意思)
師:題目中的這個“之”和這個“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互換可以嗎?盡管這兩個字都含有“去”的意思,但是細分起來還是有區別的,“之”是“去”的意思,但那是自己要去。孟浩然喜愛田園山水,經常在各處觀山看水,這次去廣陵,去干什么呢?(旅游)
師: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揚州美景啊。所以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讓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出使
當時的唐朝正是盛世,國力強盛,疆域遼闊,邊關延綿數萬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員去戍守邊關,保衛國家。元二正是擔負著保家衛國的光榮使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衛國家,是去建功立業的。所以是——送元二使安西
再說題目意思。大聲再讀題目。
二、讀詩文,解詩句
1 課件出示兩首詩,學生自由朗讀。
2 指名朗讀,師生正音。(朝:zhao;舍:she;更:geng。) 要求讀出韻味來。
3 這兩首詩都是送別詩,我們從題目中也感受到了他們的相似,你再看看詩句有沒有這樣的相似之處呢?對比“故人西辭黃鶴樓”與“西出陽關無故人”。
(1)在課件中把其他的詩句隱去,只留這兩句。
(2)引導學生比較異同。
①同是故人,所指卻不一樣。前一句指孟浩然,后一句指王維自己。
②結合地圖理解“西辭”與“西出”。(“西辭”指向西告別,向東而去;“西出”截然相反,是向西而去,向東告別。)
(3)試說兩句詩的大意,對比吟誦
4 借助注釋和字典,說說其他詩句的意思。
5 齊誦兩首詩。
三、入詩境,悟詩情
1 角色體驗,移情換位。
(1)師:同學們有過送別的經歷嗎?你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2)學生交流,得出共同點:依依不舍。(板書)
(3)從哪句詩、哪個詞可以看出李白和王維也是依依不舍的?
(4)學生交流,教師引導理解。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