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說課稿
《長城》是小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七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的后兩篇課文分別是《頤和園》、《秦兵馬傭》,這三篇課文共同反映一個主題:中國的“世界遺產”。該單元主要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在閱讀中理解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留心文章表達方法。選編《長城》這篇課文,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宏偉氣魄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培養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長城》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主要的教學任務是讓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在閱讀中理解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留心文章表達方法。
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學會本課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生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2.技能目標:初步了解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
3.情感目標:了解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上的偉大奇跡,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這樣確定教學目標,使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緊密結合,在同一數學過程中,互相滲透,共同完成。這篇課文的知識目標:識記生字詞不難解決。但技能目標: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從不同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在觀察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情感目標:認識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跡,激發民族自豪感,是重點,也是難點。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觀察長城之后自然產生的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由衷的贊嘆,是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關鍵。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不是被動地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動的,人腦并不是被動地學習和記錄輸入信息,而是主動地構建對信息的解釋。該理論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情境性。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一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用自讀自悟教學法,以學生的“讀”為主線貫穿全文教學,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去想、去議、去說,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設計的學法是側重指導“預習”和“觀察自悟”的方法。課前預習發現疑難,造成學生急待解決問題的緊迫感。課中求教于教師或同學,呈現主動學習的態勢;重點明確而有序的畫面,有益于培養和提高學生觀察、思維和想象能力。在預習指導上,我要求學生讀課文,了解內容;尋找疑點,記入預習本子并由小組長檢查落實。課前做到學習什么,解決什么問題,胸有成竹。在“觀察自悟”指導上,我借助長城遠景、近景的圖片,引導觀察,悟出方法。如,遠景圖,先顯示長城全景(這是觀察重點),再慢慢擴展周圍的崇山峻嶺,讓學生揣摩、體會,并說說觀察事物先要抓住重點。近景投影,按照課文各個部位敘述的先后順序,逐個觀察“長城腳下”“八達嶺上”“城墻頂上的方磚”“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臺”等圖。領會描寫過程應有先后(順序)的理由。通過觀察、誘導,學生便悟出了文章的表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