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教學反思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通過段中方位的變化,學習到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寫作方法。通過學生當小導游介紹長城,更是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設計學生試想當時古代勞動人民建造長城時的情景這一環節,讓學生的思維在歷史的長河中暢游,更深地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當時的條件下修筑長城的艱辛,從而使學生自然地產生"長城確實是世界上的一個偉大的奇跡”這一感觸,從心底里涌出對長城的贊美。
最后,給學生提供了百度網頁,讓學生自己在網絡上搜索有關長城的傳說,圖片,歷史。
在這一教學設計中體現更多的是理性的東西——文章的寫法,說明的方法。使學生在課文學習中得到語文技能的學習。其中的不足體現在:在學生讀書后應創設各種機會放手讓學生完整地講出自己的感悟,在學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再適時指導,不能害怕學生講不出而浪費時間。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的感性認識減少,課文的思想教育顯得不夠深刻。語文更多的是一種情感教育,應多把語文和我們情感認識更緊密地聯系起來,讓語文走進我們的生活,走進我們的心里。
二 情字當頭,教育深刻。(周曉燕老師的教學)
周曉燕老師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 學會本課中的生字,讀寫新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課文,通過朗讀課文,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3 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
4 激起民族自豪感,產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
本課的重點是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周曉燕老師搜集了生動的長城錄像資料,課前讓學生觀看,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到了在崇山峻嶺中蜿蜒盤旋的長城面前,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后,用書中的話來評價長城,給學生一個總的印象。然后針對這句評價,學生質疑,教師總結出兩個問題:1 從哪兒可以看出長城氣魄雄偉?2 為什么說長城是偉大的奇跡?接下來的教學圍繞這兩個問題交流討論。在教學中,穿插長城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
在周老師的教學設計中,體現更多的是感性的理解,而忽視了文章的寫作順序和說明的方法。
本組的這兩篇教學設計,各有側重點,把這兩篇的優秀之處結合起來,將會是一個很合理的教學設計。
要想上好一堂課還應該考慮更多的因素,一名好教師也應該具備多方面的素質,在今后的教學中,我組成員將會精心備課,使理論依據、教材文本、學生情況并重,在教學中達到師生雙贏。
《長城》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我參考廈門市英才小學許勇順老師的教學設計,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獨特的解讀,教學分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氣魄雄偉的長城、智慧的長城、血汗的長城、民族的長城、世界的長城、長城引起的思考,環環相扣。
緊扣“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個重點句開展教學。長城奇就奇在它的氣魄雄偉,它修筑在技術條件不發達的古代,凝聚了無數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氣魄雄偉”很好理解,我通過讓學生讀文、看短片、談感受,很容易就理解了長城的雄偉氣魄。“血汗”從文中的第三段也可以很快體會出來;關鍵是“智慧”該怎樣讓學生體會呢?我先讓學生復習長城的結構,然后邊讀、邊看圖、邊思考:你覺得長城的這些設計妙在何處?這樣讀、看、思結合很快使學生從長城的設計中品味到了其中的智慧;但是僅僅有這些是不夠的,我又出示小資料讓學生進一步的了解了烽火臺、選址、方法中的智慧,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了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個環節把課文與拓展結合,拓展了語文學習的外延,也使“智慧”變得更加直觀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