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鵝教學反思
白公鵝的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最深刻的反思在于如何引導孩子比較《白公鵝》與《白鵝》在寫法上的異同。但寫法是個多么抽象的概念啊!
在導入時,首先利用課文插圖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只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抓住兩篇課文相同的和不同的描寫重點進行比較;最后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課堂氣氛調動起來后,我用蒸米飯和炒米飯的例子引出做法不同導致米飯的味道不同,然后過渡到寫作的方法。先補充了與課文相關的寫作方法的常識,幫助他們理清寫作方法和課文具體內容的區別。之后,請學生利用這些方法,逐條對課文內容做個比較。重點引導對中心句,過渡句,圍繞中心句的具體事例以及不同情感和語言風格的再感知。一些語文基礎扎實的同學,已經可以比較好的明白寫法和具體材料的關系了。此外,我督促孩子做筆記,留著以后在不斷練習的基礎上,逐漸弄清楚寫法的作用。
對于老師而言,不斷地反復地播種也許是收獲成功的唯一捷徑。所以,我不奢望自己這次的效果,只求能引起孩子的重視和繼續探求的好奇心。
《白公鵝》教學反思
往往一篇題材相同的課文,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采取比較學習的方法來組織整課的教學。《白公鵝》這篇課文的教學也不例外。前篇課文《白鵝》,是從鵝的叫聲、步態、吃相三方面來寫鵝的高傲。而《白公鵝》一文則從叫聲、步態、玩相三方面來寫鵝的傲慢。教學中,列出了一個比較的表,填表的過程就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之間穿插重點詞的理解,最后歸納兩只鵝的特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手法。
課后,我總結了今天的教學,發現,在完成這種比較學習的課文教學時,我還有掌握不好的一方面,就是沒有給學生時間去讀課文,總是被教學計劃牽著走,認為讓學生了解了白公鵝的特點就解決了這一課的教學。但是忽略了朗讀對課文學習的重要性。這反映出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是不能靜下心來,沉下來帶領學生認真品讀課文。
《白公鵝》的教學反思
《白公鵝》一課重在與《白鵝》一課比較。在導入時,我就有意識引導學生對比兩只鵝的形象;在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時,我也抓住兩篇課文對鵝的步態的描寫進行比較;最后也把重點落在比較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上。
一是引導學習理解詞語的方法:如“漣漪”一詞,我引導學生從字形看,這個詞語一定與什么有關?孩子們馬上說出是水,因為兩個字的部首都是三點水。一個孩子說是“波浪”,我一邊用手比畫大波浪,一邊問:這樣的波浪能叫“漣漪”嗎?孩子們意識到“漣漪”是細小的波紋。
二是重視了品詞析句,提高學生語言的欣賞能力。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總起—分述的結構描寫了鵝走路時慢條斯理的樣子,語言形象具體,值得細細品讀。我引導學生通過品味重點詞語、想象情景、比較體會等方法欣賞課文語言。
如“它走起路來慢條斯理,仔細掂量著每一步。”一句,我引導學生先說說“掂量”是什么意思?(用手稱稱重量――反復思考應該怎么做,結果會怎樣)再想想鵝在掂量什么?(這一步落在哪里好,怎樣放下去好)體會鵝走路的“慢條斯理”,體會作者用詞的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