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詞語教學生動起來——《白鵝》教學案例分析
……
反思
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3-4年級的閱讀要求中有這樣一項內容:“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只有教活了,學活了,才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但詞語的教學往往容易走入單一化,機械化的模式,以至于有的學生能把詞語的意思倒背如流,卻不會真正的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有時單一的詞語理解,把課文肢解的支離破碎,語文的美感消失殆盡。
如何讓閱讀教學中的詞語教學不游離于閱讀教學之外,有機地融于閱讀理解中,外國語學校的池愛芬老師執教的《白鵝》就作了很好的示范。
一、聯系上下文。
在《白鵝》這篇課文中,作者重點表現的則是白鵝性格的特點──高傲。剛把這只鵝抱回家時,從“伸長了頭頸”“左顧右盼”的姿態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繼而以“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這一過渡段統領全文,細致刻畫了鵝“嚴肅鄭重”的聲調,“大模大樣”的步態和“三眼一板”“一絲不茍”的吃相。
但是課文里有許多的新詞,如果都放在第一課時學完,可能要占去大量的時間,老師精心設計的新課導入,剛把學生帶入情境中,就會被這些對學生來說因為陌生而覺得枯燥的文字拉回到現實中來。學生學習的情緒一旦低落,學習的效率自然降低。所以,在詞語教學時,池老師采用了分課教學的方法,聯系上下文,把詞語教學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以“鵝的高傲”為線索,從它叫聲、步態和吃相中抓重點詞語來理解課文,細致刻畫了鵝的特點。通過聯系上下文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詞語的意思。如果單獨把詞語拿出來,可能學生只能體會到它的表面意思。
二、創設情境。
在課文第3小節的學習中,“厲聲呵斥、厲聲叫囂、引吭大叫”這幾個詞語的意思是比較難理解的,但如果能創設一定的情意,抓住這幾個詞語的不同點理解,就會有水到渠成的作用。池老師先通過詞語與詞語意思的搭配來理解這3個詞語的不同,再創設情境“猜猜它會說什么?”應用這3個詞語,來加深對詞語的理解。
三:直觀形象。
在教學中,當學生接觸新詞語時,可采用直觀形象的方法來理解。比如:在學習詞語“凈角出場”時,池老師先是讓學生欣賞京劇臉譜,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凈角”;再播放一段錄象,讓學生感知什么是“凈角出場”。學生能很快地回答出“凈角出場”是什么樣的,說明形象的事物在他們腦海中留下了印象。
四、注重課外拓展。
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注重詞語的積累。在學習“大模大樣”、“一絲不茍”這2個詞語的時候,分別以“大 大 、一 不 ”安排了兩個拓展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