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就是魚”—從《白公鵝》教學設計談起
《魚就是魚》是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第一次聽這個故事是李力加教授初次來到我們集團,和美術老師座談時講起。今天再一次在《小學語文教師》第10期卷首中又讀到這個故事,細細品味,感受頗深,很有沖動要把它記錄下來:
《魚就是魚》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條魚,它很想了解陸地上發生的事,卻因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無法實現。它與一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長成青蛙之后,便跳到了陸地。幾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魚描述了陸地上的各種東西:鳥、牛、人。魚根據青蛙的描述,對每一樣東西展開了想象,但都帶有魚的形狀,只是根據青蛙的描述稍作了調整——人被想象成用魚尾巴走路的人,鳥是長翅膀的魚,奶牛是長著乳房的魚……
《魚就是魚》的故事被譽為“對建構主義的核心要義作了最為直接的表達和形象的注解。它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系統。教學過程中,如果遵循了孩子本身的特有的認知系統來設計教學,或是尊重了教師本身的認知系統來設計孩子的學習過程,那所起到的教學效果肯定是截然想反。這讓我聯系到了周四下午我試教的《白公鵝》。
對于白公鵝這篇略讀課文的教學設計,先前花了一點的時間進行研究,而且也著力想在略讀課文教學中有所突破,特別是怎么樣貫徹落實略讀提示,和前一篇精讀課文《白鵝》進行對比閱讀,感悟體會兩位不同國籍作家在描寫同一種動物時寫法的異同。截取設計一篇段來做分析闡述:
在整體感知課文大意之后,切入了重點對比閱讀階段:
學生:作者的這一段描寫給我留下特別深的印象:
它走起路來慢條斯理,仔細掂量著每一步。落步之前,他總要先把腳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再不慌不忙地把腳掌放到地上。通過車轍凌亂而泥濘的路時,它是那么有辦法……它總是高傲地,一動不動地挺著長長的脖子,好像頭頂著一罐水。
師:你能說說感受嗎?
生:作者把他怎么走路的樣子都寫出來了。
師:怎么把它描寫出來的呢?
生:(似乎不太能明白老師的意思)描寫得很細致(學生舉例說了一些想法)
師:(有些急)是呀,作者把鵝當作人一樣,通過擬人的手法,賦予鵝人的情感,讓我們讀起來非常親切生動。像這樣的寫法,課文中還有嗎?
生:學生匆匆去看課文,舉手人寥寥無幾。
師:回顧13《白鵝》,像這樣的寫法,在豐子愷先生筆下的《白鵝》一文中有嗎?
生:回到13課,舉手的人似乎還是寥寥無幾。課堂氣氛顯得有點沉悶。
……
師:盡管作者國家不同,在白鵝這個形象地描寫中,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教師板書擬人。
這顯然不是我期待中的課堂,原本,這樣的設計是想著力體現略讀教學板塊推進的思路,放開步子,減少教師瑣碎的提問,把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有整塊自讀的時間,通過自讀感悟、對比閱讀,能夠對兩位作家寫法進行一個總體比較。然而,這樣的設計真的給學生空間了嗎?真的是從學生認知實際出發了嗎?關于兩篇文章中,教師所著力想讓孩子們體會的關于擬人的寫法,真的是孩子們通過讀體悟出來,還是教師給他們的?這是不是教師設計了一個套,牽著學生往這里鉆?從課堂來看,學生似乎有些摸不著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