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鵝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白公鵝的特點。
3比較《白鵝》和《白公鵝》在表達上的異同之處,體會作者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體會白公鵝的特點,比較兩篇課文寫法的異同,感受作者語言的特點,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教學難點通過作者的具體描寫初步體會作者表達方式的不同。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同學們,我們剛剛認識了豐子愷筆下那只“架子十足”的白鵝,它是那樣可笑而又可愛。今天,我們再認識一只鵝,它就是俄國作家葉·諾索夫描寫的(板書:白公鵝)
2、在學課文之前,同學們都進行了預習,說一說,這只鵝有什么特點?
二、初讀課文。
1、下面就讓我們讀一讀這篇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把它寫具體的。
生自讀課文。(生讀書、批注)
2、學生匯報。
課文是從白公鵝走路的姿態和平時的活動兩方面寫的。寫鵝走路的姿態,突出了“慢條斯理”的特點。寫鵝的活動,突出了“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特點。
三、對比寫法。
1、在對兩只鵝的描寫上,作者的寫法又與豐子愷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請同學們再次讀文,讀書時有了新發現,可以在書上寫一寫。
2、交流匯報。
相同之處:(1)結構:都是先介紹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2)描寫方法:擬人手法的運用,使人讀起來感到非常親切。(3)用反語來表達對鵝的喜愛之情。另外,作者的語言都風趣幽默,用詞也有許多相同之處。
不同之處:(1)語言風格不同。(2)敘述的語氣不同。
3、破折號的用法:一是表示注釋說明,二是表示聲音延長,三是表示話題轉移。
白鵝大概認為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屬于它。它要是知道了連它自己也屬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話,就可以把它抓起來,交給母親,用它和鮮白菜一起熬湯喝——那可就要大吃一驚了。
這句話中的兩個破折號都有突然轉移話題的作用:剛開始敘述的主體是“它”,后來突然改變了角度說“他”,接著又說“它”,因此用破折號。
課后反思:這篇課文較長,一節課時間不夠,用兩節課完成了任務。學生的讀文不夠認真,在課堂上進行較慢。本文中作者的語言風格叫獨特,這一點學生在總結時說不出來,由教師點明。破折號的用法越來越多的學生能自己體會到,其他的同學還需要多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