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教材版別]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設計意圖]本節課為了突出重點,攻破難點。我設計時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運用了大量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讓學生在讀、想、說的過程中,產生閱讀的興趣,主動參與閱讀,并在閱讀中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
二、強化朗讀訓練
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也是進一步感受文章所蘊涵的情感的常用方法。所以在設計本課時,我創設了多種讀的途徑進行朗讀訓練。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自由讀、個別讀、評議讀、默讀、齊讀……多種形式貫穿始終,讀中悟、悟中讀,使學生參與到讀中來,收到以讀帶講、以讀悟情的效果。
三、加強學科整合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我在教學“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兒”這一問題時,我在引導學生的同時巧妙地采用板畫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強了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加強了學科間的整合。
四、合作互助、理解感悟
“ 主動探究”型閱讀教學注重學生之間的交流,每個學生既是老師,又是學生,既是提問者,又是答疑者,他們不斷地轉換角色,相互啟發,在無拘無束的活動中流露情感,發展語言,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如在教學本課難點時,我采用了多種方法,如板畫、出示實物、運用多媒體課件等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讓學生在交流中創新思維,讓他們自主發現、自主實踐,激發了探求知識的熱情,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使孩子們真正成為課堂中的小主人。
[教學目標]
1、解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和興趣。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爬山虎的特點的。
[教學準備] 多媒體等。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入境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研讀葉圣陶老爺爺的作品《爬山虎的腳》。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師:這節課你想解決哪些問題?(生自由說)
(二)研討點撥
1、學習第2自然段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2自然段,看看你從中能知道爬山虎葉子的哪些知識?
師:誰來說一說,你知道了什么?(生自由匯報。)
師:“新鮮”這個詞我們常用來形容什么?在這里用這個詞形容什么了?你感受到什么?
師:“拂過”是什么意思?如果把“拂”換成“吹”行不行?為什么?(生體會一陣風拂過,一墻葉子的動態美)
師:聽了同學們的匯報,你覺得葉圣陶老爺爺筆下爬山虎的葉子怎么樣?(特別美)
師:是的。爬山虎的葉子確實很美,我有一個朋友還專門為爬山虎的葉子做了一個小片子呢?可是他沒找到合適配音的人。我說我的孩子們個個棒,找他們準行,怎么樣。片子老師已經帶來了,想不想試一試?(想)咱們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語句表達最合適。
師:[播放課件](1)、葉子剛長出來嫩紅的到長大變成嫩綠的過程。
(2)葉子長大后鋪滿墻的樣子。
師:誰愿意來試一試。師放課件2-3名同學試著配音。
師:[出示課件] 按課文內容填空。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 ),看著非常( )。葉尖( ),在墻上鋪得那么( ),沒有( )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 )。一陣風( )過,一墻的葉子就( )波紋,好看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