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4、討論:為什么說“葉子綠得那么新鮮”?一是爬山虎的葉子顏色很醒目,不同一般;二是充足的陽光和營養使葉子生長旺盛,呈現生機。因此看起來非常舒服,這是寫顏色美。
5、指導朗讀第2自然段,體會爬山虎的葉子好看,讀出美感。
過渡:課文第1、2自然段告訴我們爬山虎的生長地點是墻邊,爬山虎的葉子很綠,而且非常均勻,看起來非常好看。那么,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哪里,是什么樣子的,它又是怎樣沿著墻往上爬的呢?請同學們讀課文第3-5自然段,從中去找答案。
(三)合作探究學習第3-5自然段。
1、(多媒體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1)自由朗讀課文第3-5自然段,思考:這三個自然段主要寫什么?
(2)四人小組合作交流。
①作者在寫爬山虎的腳時,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②找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形狀、顏色的詞句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③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像什么,是什么顏色的?
2、學生根據學習要求進行小組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學習情況,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完善板書,并相機引導:
(1)(多媒體課件)出示爬山虎的腳的彩圖,學生圖文結合,進一步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2)課文哪個自然段具體寫了這些內容?(第3自然段)
(3)齊讀課文第3自然段。
(板書:腳 位置 形狀 顏色 爬墻 變化 細絲 像……觸角 嫩紅)
4、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墻的?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4自然段,找一找課文中是怎樣具體描寫的。
(1)在學生充分地讀文、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用動畫演示爬山虎緊貼著墻往上爬的課件,讓學生邊觀察邊用課文中的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2)教師范讀第4自然段,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描寫爬山虎爬墻動作的詞語。
(3)學生匯報,老師板書:觸 變巴 拉 貼
(4)理解句子:“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①作者在這里為什么要用“彎”?
引導學生明白:“彎”“拉”“緊”有一連串的因果關系,由“直”到“彎”,縮短了距離,所以產生了拉力;由于產生了拉力,使它在墻上貼得很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②為什么不用“一步一步”往上爬,而用“一腳一腳”往上爬?
引導學生明白:因為爬山虎不像動物用腳交替行走,而是用腳巴住墻,然后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不斷地長出新腳,不斷地往高處爬。因此,在課文里用“一腳一腳”往上爬。
(5)請大家把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句子美美地讀一讀。(自讀、抽讀、齊讀)
(6)請同學們用“觸、變、巴、拉、貼”這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說一說爬山虎的腳怎樣爬墻。
過渡: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樣爬墻的,那么沒觸著墻的腳會怎么樣呢?請自學第5自然段,找出答案。
5、自主探究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的變化。
板書:變化 萎了 灰色
(2)討論:爬山虎的腳與墻是怎樣的關系?
(3)朗讀第5自然段。
四、總結提升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同學們懂得了什么?
2、為什么在短短的時間內,同學們就學到了這么多有關爬山虎的知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