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①用“.”標出表示細絲形狀變化的詞。②用“ ”找出寫爬山虎爬行的動詞。③演示爬山虎爬行的過程(生分組自學,師巡視)(展示每組的學習成果)
1.用“.”標出表示細絲形狀變化的詞。(“小圓片”、“直”、“彎曲”)。
2.在寫爬山虎爬墻過程時,用了幾個動詞,你們能找到嗎?用“ ”畫出來。(生回答,板書:觸 巴 拉 貼)
3.假如你是一株爬山虎,你能表演一下爬山虎爬墻的這幾個動作嗎?(指名學生表演)(師解說:身子為爬山虎的莖,兩只手為細絲,手掌為小圓片“巴”在墻上。)讓其他學生仔細觀察,當手臂(細絲)由“直”變“彎曲”時,身子(莖)與墻距離的變化。
4.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爬山虎究竟是怎么爬的嗎?我們來看動畫演示,學生一邊看一邊讀課文。
作者用這一組動詞把爬山虎爬行的過程寫得非常生動具體,我們在寫作文時要注意用詞的準確性,真正做到仔細觀察。
5.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討論、匯報。(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往高處爬,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最后爬滿整個墻。)
6.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墻的爬山虎)。
過渡:因為爬山虎的腳有的離墻遠,沒觸著墻;有的離墻近,觸著墻。那么觸著墻和沒觸著墻都有什么變化呢?(板書:變化)指名學生讀第五自然段。
(三)講讀第五自然段
1.我們來看一段動畫,請大家仔細觀察。
2.誰來告訴老師,有什么變化?(生回答,板書:沒觸著墻:萎 沒有痕跡 觸著墻:灰色)
3.這些灰色的腳怎么樣?(生回答:牢固,板書:牢固)怎樣牢固?拉得動嗎?(相當牢固)
4.讀最后一句話,理解句意。(看視頻)
四、鞏固練習。
1.根據視頻朗讀課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2.生自選一段視頻復述課文。。
五、同學們,學完了《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能談談你有什么收獲嗎?
(學生自由談體會))
六、作業。
選擇一種植物,仔細觀察它最有特點的部分,再把觀察到的寫下來。
板書設計:
長在莖上
樣子 細絲,像……觸角,
嫩紅
爬山虎的腳 怎么爬: 觸,巴,拉,貼
沒觸著墻:萎,沒有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