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了一段發生在海峽兩岸同胞間的真情故事。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真摯的愛心挽救了大陸青年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語言質樸而飽含深情,平中見奇,寓意深刻,讀之,字字叩擊心魄,文之所至,情之斐然。
也許,捐獻骨髓挽救他人生命的事例,并不止這一件;也許臺灣同胞為大陸同胞捐獻骨髓的事例,也并不止這一件;但本文所講述的臺灣同胞在劇烈的大地震余震中進行骨髓捐獻這一事例,確實給了我們太多感動的理由:愛是生命的支撐,生命因愛而延續,至深至誠的真情讓他們心中裝滿了同胞的安危;人性的不屈和堅韌,讓希望永存,讓生命常綠,救助生命的使命感憐惜生命的無私感讓他們對生命永不言棄。震撼過后留存于心間的,是一種緩緩蕩開的感動你我、感動世界的暖暖情愫。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和教材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理解“凋零、談何容易、余震、骨髓、奔波”等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通過用“也許……但是……”句式來進行想象,體會兩岸骨肉同胞的血脈親情,感受生命的珍貴和愛心的無價,對生命永不言棄的人間真情。
3.學習作者通過對同一事件中不同場景的平行剪接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三、教學重難點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所在的一組課文都是抒寫人間真情類的文章,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是本組課文教學的重點。因此,學習3-5自然段,感受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為拯救他人而表現出來的忘我精神就成了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
由于“骨髓移植”、“海峽兩岸”等這些概念與學生的已有認知存在一些差距,加之學生對“生命”這一抽象概念的感受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利用文本體會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對生命永不言棄,用愛心和血脈親情搭建了一座生命橋便成了教學難點。
四、教學過程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教學目標,在教學時我分兩課時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每一個詞語背后都有著一幅畫、一個生命,看到一個詞我們的腦海中就會出現生動的畫面。比如,看到“色彩”這個詞,我想到了:春天,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艷的花都盛開了,大地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看到“含苞的花朵”,你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課件出示)
含苞的花朵
陽光 桂樹 晨風 香氣
1.師:多么美麗的畫面,多么美好的生活,在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中就有這個場景的描寫。(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2.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日子里,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二)初讀感知 把握大意
1.學生帶著疑問初讀課文,要求讀準生字詞,讀通課文。
2.說說課文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引導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相機出示及相關知識:白血病(結合相關常識。)
(三)細讀第2自然段,感受“生命不能棄”。
1.文中的小錢,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出示)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看著這句話,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什么想要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