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
教案示例一
5
教學目標 :
1.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懂得不僅為鄉親們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們的品格,使學生受到無私奉獻的教育。
2.在給課文分段,歸納課文段意的基礎上,學習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哺育”“絡繹不絕”造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了解課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圍繞重點學習,一邊讀,一邊想的讀書方法。
2.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按“預習”要求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通過查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理解本課新出現的字、詞。
2.一邊讀,一邊想,按自然段讀懂意思,并劃分結構段。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
2.理解自然段內容,用歸并法劃分結構段。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并解題:古,年代久遠;,人們從地面往下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城市的許多孩子沒有見過井,老師可出示圖片,讓學生認識井。),古時留下的一口井。
2.導入 :作者為什么會對故鄉的一直難以忘懷?
二、檢查預習
1.指名朗讀課文,注意正音,讀后評議。
2.評議后老師利用生字卡進行正音練習。
3.說說還有哪些詞語或句子讀不懂,或者你認為應該重點理解的。(學生在課本上劃出記號或做出批注。留待講讀課文時討論。)
三、自由讀課文。
1.引導思考并討論:每個自然段講了什么?哪幾個自然段內容聯系緊密,可以劃分為一段?段意怎樣概括?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的位置。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講村里人長年幫助一對挑不動水的老人挑水,可從不要報酬。
第四段(最后一個自然段):講對“我”的啟發。(不僅提供了泉水,還陶冶了人們的品格,教會人們怎樣做人。)
2.讀課文,想一想,共同歸納:課文講了和有關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點?
明確:課文講了的位置和作用,講了到取水的人很多,重點講鄉親們常年幫一對老人挑水不要報酬的事。
四、布置作業 :
1.熟讀課文。
2.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講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要求讀正確、流利)思考:這一段有幾句話?每句話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話含義不好懂?把它劃出來。
2.幻燈出示含義深刻的句子:像一位溫情的母親,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著她的兒女。
導學:
(1)劃出關鍵詞語“母親”、“乳汁”、“哺育”,理解其本義和引伸義。
(2)讓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為什么把比作:“溫情的母親?”
(3)體會這句話在全文的重要作用(總領全文,提示文旨。)
(4)感情朗讀,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讀出贊美的語氣。)
4.說說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二、過渡
作者把比作母親,這位偉大的母親又是怎樣哺育平原上的兒女的?課文是通過哪些個體事例來說明的呢?
明確:(1)每天從早到晚到取水的人絡繹不絕。(2)村里人長年幫一對老人挑水,從不要報酬。
三、講讀第二自然段
1.默讀、思考:這一段寫什么?
明確:每天從早到晚到取水的人絡繹不絕。
2.“絡繹不絕”是什么意思?你從哪看出挑水的人是絡繹不絕的?
明確:前后相接,連續不斷。從取水時間;看到的;聽到的聲音;“路面是濕漉漉的”四個方面寫出了取水的人多。
3.為什么說“像一支支快樂的鄉間小曲”?這個比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4.周圍的路面是怎樣的?為什么用春雨來比喻?
5.教師小結:這一段寫出了在人們生活中發揮的作用很大,也表達出了作者對的贊美之情。(板書:以水養人)
6.用喜悅、贊美之情朗讀第二自然段。
四、自由讀第三自然段
讀后思考、討論:
1.鄉親們為什么幫助老人?
明確:年過六旬:男的腿負過傷,走路一瘸一拐;女的又矮又瘦;只有一個女兒在外地教學。
2.他們是怎樣幫助老人的?
明確:“這個幫著挑一擔,那個幫著提一桶”,“這個”、“那個”,是說幫助老人挑水的不是一個人,有很多人。“一擔”、“一桶”說明挑水的人有的力氣大,有的力氣小。“總是滿滿的”說明鄉親們一直堅持幫助老人。“多次表示”,“誰也不肯接受”說明鄉親們自覺無償地幫助老人。
這兩個問題可視學生的具體情況,放手讓學生自學討論,小結時,教師對個別遺漏問題加以點撥即可。
五、學習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朗讀。
2.思考后討論:
(1)“總讓大家白出力氣”中的“總”,“白”的意思是什么?“歉意”,怎樣理解?
(2)對老人的歉意,鄉親們是怎樣回答的?這句話怎么理解?
幻燈出示:那口井給人們出了多少力氣?可它從來沒跟人們要過報酬(先用一個反問句加重語氣,突出了功勞大。用“可”表示轉折,進一步贊美無求于人,無私奉獻的精神,說明鄉親們主動地幫助老人,是因為受到了的啟示?使鄉親們懂得應該怎樣幫助別人。)
板書:以德育人。
六、說說第三、四、五自然段講了一個什么內容
七、分角色讀這三個自然段,要求讀出對話語氣
八、學習第六自然段
1.幻燈出示這一段話:它不僅為鄉親們提供了生命的泉水,還陶冶了鄉親們的品格,使他們懂得應該怎樣做人。
2.句子用了哪個關聯詞語?(不但……還……)這個句子的前半句總結了課文哪方面的內容?后半句又總結了哪個方面的內容?重點強調了哪個內容?
3.“陶冶”是什么意思?是怎樣陶冶鄉親們的品格的?板書:啟迪怎樣做人。
4.這句話在全文起什么作用?(總結全文,點明中心,照應開頭。)
5.以飽滿的感情朗讀第六自然段。
九、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怎樣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1.把每段的段落大意連起來說一說。
2.指導學生抓住段意的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用自己的話說連貫。
(在故鄉的村東頭有一口,到挑水的人很多,村里人長年幫助一對挑不動水的老人挑水,可從不要報酬,這口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泉水,還教給人們怎樣做人。)
3.教師總結:這就是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十、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
作者為什么要寫?怎樣通過寫來表達文章中心的?
歸納:本文寫作方法
(1)借物喻人,寓理于物;
(2)先總述后分述再總述。
十一、鞏固本課所學字、詞,并進行造句練習
1.小組同學互相聽寫生字、詞,并互相評改。
2.教師將練習中出現的較普遍錯誤進行集中提示。
3.指導造句:
(1)“哺育”是什么意思?什么情況下用“哺育”?“絡繹不絕”是什么意思?課文是怎樣使用“絡繹不絕”的?
(2)學生相互交流,評選最好句子。
作業 :
1.背誦課文。
2.抄寫詞語。
教案點評:
這篇課文贊揚了那些默默地無私地為人們做著貢獻的人,語言樸實,感情真摯。這篇教學設計示例共設計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以生字學習和對課文的整體感知為主,在掃清文字障礙之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訓練學生的分段能力,為第二課時更深入地閱讀課文打好基礎。接著在第二課時里教師層層設疑,按照學生劃分出來的段落,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到整體,全方位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適時適當抓住學生的情感,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教案示例二
5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正確讀寫“哺育、絡繹不絕、水桶、吱悠、水缸、報酬、歉意、不僅、陶冶”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抓住重點詞句提出問題討論,學習“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方法。
4.理解課文內容,懂得不僅為鄉親們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們的品格,受到無私奉獻的教育。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釋題,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1.認識“井”,引出“井”的作用。
(“井”為人們提供生活用水。)
2.體會課文題目的含義。
(題目告訴人們,這口井存在時間已經很長,它從古到今始終為鄉親們提供著生活用水。)
(二)抓重點,找聯系,把握課文整體
1.通讀全文,想想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劃出課文直接贊美的句子。
2.學生議答
3.教師出示下面兩句話。
(1)像一位溫情的母親,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著她的兒女。
(2)多好的啊,它不僅為鄉親們提供著生命的泉水,還陶冶著鄉親們的品格,使他們懂得應該怎樣做人。
4.思考并討論這兩句話之間有什么聯系?
(第一句話中“哺育”是喂養、教育的意思。第二句話中“提供著生命的泉水”指的就是“哺”,陶冶著鄉親們的品格就是“育”。)
5.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的哪些內容與這兩句話有聯系?
(“哺”即“提供泉水”,是對第二自然段的概括,“育”即“陶冶品格”,是對三至五自然段的概括。)
(三)練習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抓住重點詞句提出問題討論,學習“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方法。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不僅為鄉親們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們的品格,受到無私奉獻的教育。
教學步驟 :
(一)檢查朗讀課文。
(二)指名分別讀文中“哺”和“育”的部分
(三)分析詞句,想像畫面,深入探究各部分
在把握課文整體的基礎上,通過分析重點詞句,運用“讀文章,想畫面”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課文二至五自然段。
1.探究第二自然段
(1)認真閱讀并思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到取水的人很多?
(引導學生抓住“從晨光熹微到暮色降臨”“絡繹不絕”“叮叮當當、吱悠吱悠”“鄉間小曲”“濕漉”“老是像剛下過一場春雨”等詞句分析作者從時間、人數、聲音、路面四個方面具體描寫了到取水的人很多。表明了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的作用很大。)
(2)根據課文描述的內容,眼前浮現人們到取水時的畫面,進行口頭描述。
(天剛蒙蒙亮,就已經有很多人到邊來取水了。看,有提著空桶往這邊來的,他們邁著輕快的步子,水桶也跟著一擺一擺的,由于取水的人多,水桶免不了左右發生碰撞,發出叮叮當當的響聲;有擔著滿滿一擔水往回走的,扁擔一顫一顫的,發出吱悠吱悠的響聲。聽,桶兒叮叮當當,扁擔吱悠吱悠,多像在演奏一曲快樂的鄉間小曲啊。太陽落山去了,取水的人依然不斷,再看看路面,由于總有人從這兒挑水路過,免不了會灑出一點兒,路面濕漉漉的,老是像剛下過一場春雨。)
(3)把你想象中的人們到古共取水的情景畫成一幅畫,可取名為《取水圖》。(課下完成)
(4)人們到取水,每天迎著晨光,踏著暮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那么在人們心目中具有什么精神?(無私奉獻)
(5)指導感情朗讀。
2.探究三至五自然段
(1)默讀課文,想想鄉親們是怎樣幫助村里的一對老人挑水的?
(引導學生抓住“見老人用水困難”“這個幫挑,那個幫提”“不肯接受報酬”等詞句,想象課文所描述的畫面,進行理解體會。)
(2)鄉親們具有什么精神?(樂于助人,不求回報)
(3)和鄉親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可用文中的哪個詞來概括?
(是無私奉獻的精神影響了鄉親們,鄉親們的精神是精神的再現,也就是課文最后一句話“陶冶著鄉親們的品格,使他們懂得應該怎樣做人。”理解“陶冶”一詞。)
(4)“使他們懂得應該怎樣做人”中的“他們”指的是哪些人?
(“他們”不光指幫助兩位老人挑水不要報酬的鄉親們,也包括那兩位老人。因為從“男的是個老黨員.在抗日戰爭時期腿負過傷”可以看出他是個老革命,曾經打過仗,負過傷,是革命的功臣。憑著這一點可以向黨、向人民提出要求:讓自己惟一的女兒留在身邊工作,照顧自己。可老兩口沒有這樣做,他們也是受到了精神的陶冶。)
(5)分角色朗讀老兩口和鄉親們的話。
(四)懂中心、明道理,受到思想教育
1.作者離開家鄉多年,對故鄉的一口井一直難以忘懷,這是為什么呢?
(作者借贊美來表達對無私奉獻精神的深情贊美。)
2.使鄉親們懂得應該怎樣做人,也教育我們怎樣做人。請談一談學習本課的感受和體會。
(五)鞏固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組內交流生字記憶情況。
(教師強調“旬”與“句”、“冶”與“治”、“繹”與“澤”的字形要加以區分。)
3.正確書寫文中帶有生字的詞語。
(六)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有同學說:“幫老人挑水后,應該要報酬。否則劃不來。”這個說法,你同意嗎?寫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