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單元:用計算器計算 第2課時(精選3篇)
第十一單元:用計算器計算 第2課時 篇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計算器,了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會用計算器計算兩步式題
2、讓學生使用計算器進行大數目的計算,并通過計算探索與發現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讓學生體驗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優點,進一步培養學習的數學的興趣,感受使用計算器在人類生活與工作中的價值。
教學重點:學會用計算器計算兩步式題。
教學難點:通過大數目的計算探索與發現簡單的數學規律
教學準備:每人一個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了解學生的探究
昨天老師布置讓大家回去探究計算器的奧秘,誰愿意來交流?
比如當連續輸入多個算式后,可以按“上”、“下”鍵進行檢查……
二、學習兩步計算用計算器計算:
1、出示例題:40000-165×182
這道題先算什么?等于多少?再算什么?結果是多少?
指出:一般的計算器都要按照運算順序,先輸入先算的,這樣的計算比較麻煩。我們現在統一使用的這個計算器可以直接按照算式輸入,計算器能讀懂。
學生直接輸入,再計算。
2、試一試,用計算器計算下面各題
438×15-1274 (70310-69615)÷139
注意后面一題帶( )的,也可直接輸入。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用計算器計算下面各題2940÷28+763 50000-126×34
25120÷(449-289) 438×15+326
193+287×156 945×(2233÷29)
在計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輸入的算式比較長,會不能全部顯示。解決方法:可以不去管它,如果要全部顯示,可以按向右的箭頭
全部算完之后,可以讓學生用一開始交流的方法進行檢查。
2、學校籃球隊12名隊員分成兩隊進行比賽,兩隊隊員身高情況如下(單位:厘米)
一隊:162、154、140、149、156、139
二隊:136、157、151、158、150、160
(1)分別求出兩隊隊員的平均身高
問:怎么求平均身高?
學生用計算器算一算。
問:平均身高應該在一個什么樣的范圍里?檢查一下,對嗎?
注意用計算器計算的時候,要么直接輸入( ),要么要算出和之后再輸入除法。
(2)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估計學生有的問題:
(1)兩隊平均身高相差多少?
指出: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只要口算。
(2)兩隊一共的身高是多少?
指出:這個問題有意義嗎?可舉例說明
(3)兩隊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問:怎么算這個問題?
可能有的2個回答:算出12個人的身高和,再除以12;(150+152)÷2指出:前面的這種方法可行,算一算。后面這種方法只有當兩隊人數相等的時候才可以用。
3、你還記得“142857”這個有趣的數嗎?
算一算:142857×1+857142= 142857×4+428571=
142857×2+714285= 142857×5+285714=
142857×3+571428= 142857×6+142857=
算完之后,問:你發現有什么規律嗎?
指出:這是為什么呢?以后我們會學習到的。
4、每20平方米的樹林每年可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氣體80克。某城鎮中心造了一條3280平方米的林帶,一年可吸收有害氣體多少克?
讀題后讓學生自己嘗試著列式,并分別說說每一步算式的含義。
用計算器算出該算式的得數。
5、學生自己閱讀“你知道嗎?”如果有時間就讓學生自己去探索。
第十一單元:用計算器計算 第2課時 篇2
練習十
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器計算,進一步熟練用計算器計算的方法,體會這種方法的優點2、根據一些算式題組,發現規律,并自編題目,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
3、了解計算工具的發展變化,使學生意識到事物的發展規律。
教學準備: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補充:用2、3、4、5分別組成兩個兩位數(不能重復,每個數字只能用一次),要求用計算器分別算出積最小和最大是多少?
指出:最這種題,先要確定十位上的數字
最小:要考慮是二十多乘三十多,有兩種情況。24×35和25×34
分別讓學生用計算器乘一乘,比較一下,得出哪個積更小。
最大:要考慮是四十多乘五十多,也有兩種情況。42×53和43×52
分別讓學生用計算器乘出結果,比出最大的是哪一個。
二、完成書上練習:
1、第一題(題略),師生一起用計算器計算,要提醒學生不能輸入錯誤的數據。
算完后互相校對。
2、用計算器計算:
94×86÷47 (394+5477)÷57
8450÷25-249 6396÷(520-438)
提醒學生注意:用我們的科學計算器計算時,別忘了輸入“( )”
算完后校對得數,如果有錯,可對照,檢查出輸入錯誤的地方。
3、用計算器計算,并找一找各組題的規律
(1)9×9-1= 先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前三題,估計算到第四題的
98×9-2= 時候會有學生發現規律,指名說一說該規律;
987×9-3= 并用該規律,猜測后面一題的得數,并計算器驗證。
9876×9-4= 利用規律,你能繼續寫算式嗎?
直接寫出這些算式的得數。
指名板演。交流。
其他幾組也基本照這樣的方法組織教學。
4、張叔叔在購物中心買了右邊發票中所列的物品,請你用計算器算一算,張叔叔帶了3000元錢,夠不夠?
觀察該張發票,說說你覺得哪里需要填寫完整?
分別把各個服務項目的總價填寫清楚,并算出總價。
介紹發票常識:最后還要把總的價錢用大寫字寫一遍。指導學生寫一寫。
問:現在你能回答3000元夠不夠了嗎?
5、用計算器算一算,看看紅色方框中9個數的和與方框正中間的一個數有什么關系。(圖略)
要讓學生先猜一猜有什么關系,再算一算。發現:中間數也就是這9個數的平均數。
任意框9個數,都有這種關系嗎?試一試。
要使方框內9個數的和是153,該怎樣框?(先算出平均數,再框)
6、學生閱讀“你知道嗎?”,了解計算工具的演變
三、比一比:
知道1加到100,和是多少嗎?(5050)
下面我們要利用計算器來算一算,由于我們的計算器最多只能輸入95個數據,所以我們不能直接加到100,而是分成10 個數10個數;每加到一個整十數,大家就對一下得數,然后再繼續。看誰能在這10關中都算得正確。
師生共同開始計算,以鍛煉學生輸入的正確程度。
全課總結:雖然說計算器能算得又對有快,但如果輸錯了數據,得數就是錯誤,所以我們要在數據輸入的時候特別細心。
第十一單元:用計算器計算 第2課時 篇3
課題 認識計算器及其計算方法
教學目標
1、 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初步認識計算器,了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掌握計算器的操作方法,能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并能通過計算發現數學規律。
2、 方法過程目標:。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掌握計算器的操作方法,并用計算器自主進行計算,交流過程和方法。
3、 情感道德目標: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對計算器操作方法的探索,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探索和發現意識,發展數學思考。
重點:計算器的使用
難點:通過計算發現數學規律
教學準備 每位學生準備好計算器
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導入
1、 談話:同學們,你們跟爸爸媽媽到菜場去買過菜嗎?菜場里買菜的人多嗎?那你們看到那些賣菜的小販是怎樣算錢的嗎?怎樣不會算錯呢?(使用計算器)
2、(出示圖片):你們看出圖中的場景是在哪里嗎?他們在干什么?
他們為什么都用計算器?
你們還在什么地方也見過或用過計算器?
3、揭題:現在,計算器已經在各行各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它給我們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具體計算問題帶來了方便,所以在進行比較復雜的計算時,人們通常使用計算器來計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和學習使用計算器。
(板書課題)
二、認識計算器
1、 請大家觀察你帶來的計算器,看看它的外觀和構造。
2、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計算器的外觀特點和構造?
讓學生介紹自己帶來的計算器。 結合情景讓學生感受到計算器與生活間的緊密聯系,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計算器在人們生活和生產中的價值。
三、初步使用計算器
1、計算器的功能是計算,那怎樣用計算器來計算呢?
出示題目:38+27
你能用計算器來計算嗎?試一試。
交流方法,指名學生說說是怎樣操作的?按鍵是怎樣按的?并演示操作
出示第2題30×18
用計算器來計算,交流演示操作的方法。
3、下面請大家在紙上驗算一下,看看用計算器算的正確嗎?
4、 你覺得使用計算器怎么樣?
四、教學“試一試”
1、 對于計算器的使用方法,相信大家都已經有了體會,下面請大家用計算器計算試一試的第1小題。
學生獨立計算
反饋交流:指名學生說說計算結果和操作方法和過程。對錯的學生進行指導。
2、試一試第2小題
大家看一看,這是兩步計算的題目,先算什么?那我們用計算器計算時先算什么?你能算出結果嗎?
學生計算。
交流:指名學生說說用計算器怎樣計算兩步計算題?(按計算順序,算出第1步的結果后,直接鍵入第2步進行計算)
五、培養技能,完成想想做做
1、學生計算后交流結果,選擇兩題說說操作過程。
2、 奪旗競賽
同桌進行比賽,看哪個算的既快又對。
3、 學生先進行計算,并交流算出的結果。
觀察算式找出規律,全班交流
4、按照題目要求計算出得數,通過觀察和比較,發現其中的規律。
由于現在的計算器的種類比較多,所以在這一環節可以請學生將自己的計算器和同伴比較并嘗試作一些操作,以便更熟練的使用自己的計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