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規律”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內容:蘇教版課程標準教材小學數學第七冊第48、49頁。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找到“兩個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少1”這一規律。
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掌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思想。培養學生發現與應用規律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生經歷間隔排列規律的探索過程,找到“兩種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物體少1”這一規律。
教學難點:學生能用恰當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規律。
課前準備:每小組若干小棒和圓片,課件,表格。
課前談話,感知規律:
師:今天在這里上課和我們平時有什么不同啊?
(預設:學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師來聽課,座位進行了調整)
師: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學生初步感知間隔排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1、尋找規律:
出示例題里的場景圖
師: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這幅圖中有這樣三組排列。這些排列都蘊涵著規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找規律。
師:每幅圖中兩種物體是怎樣排列的?
師:這屬于一種間隔排列,圖1中夾子排在開始和最后,我們把它看作“兩端的物體”,手帕排在中間,我們把它看作“中間的物體”。
誰能說說下面兩幅圖中,兩端的物體和中間的物體各是什么?
2、探究規律:
師:看到這三組排列,你還想提出什么問題?
課件出示:每組排列中兩種物體的數目有什么關系?(先獨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組里說一說)
兩端的物體 數目 中間的物體 數目
夾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樁 籬笆
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在小組里說一說。
小組匯報。
三、動手操作,驗證規律:
1、師:是不是這樣排列的兩種物體都有這樣的規律呢?下面我們動手驗證一下。
2、動手操作:
課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幾根小棒,在桌上擺成一排,再在每兩根小棒中間擺1個圓。數數小棒的根數與圓的個數,看看有什么關系。
3、集體交流:
師:誰來和大家說說你是怎樣擺的?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其實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兩端的物體,圓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間的物體。像這樣排列,它們都有這樣的規律: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多1。
四、聯系實際,應用規律:
1、列舉規律:
師:生活中你見到過有這種規律的現象嗎?
2、應用規律:
(1)基本練習:
①出示一組排列。
填空:兩端的物體是( ),中間的物體是( ),( )比()多1個。
②這根繩子被打了6個結,這根繩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經過了15個白天,那么經過了多少個黑夜?
(2)變式練習:
①間隔問題:(課件出示劉翔跨欄圖)
師:看!這是誰?劉翔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一舉奪得男子110米欄的冠軍,成為中國人心中的驕傲。其實在劉翔的運動場地上也有咱們今天研究的規律呢。
出示:110米跨欄,10個欄中間有多少個間隔?
②鋸木料問題:想想做做第2題
把一根木料鋸3次,能鋸成多少段?
引導學生用圖表示出鋸木料的過程,再結合所學的規律來分析。
③圓周問題:
欣賞:西湖蘇堤春曉圖
師: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蘇堤的岸邊栽了一行柳樹,再在每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這樣就有了“桃柳夾岸,桃紅柳綠”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