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滾得遠》說課稿
一、說教材。
《怎樣滾得遠》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結束后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主要研究斜坡與地面成什么角度物體滾得遠的問題。教材的背景地位及意義:斜面是最簡單的機械之一。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常常利用斜面來達到省力的作用。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角的相關知識后安排的的一節數學實踐活動。學生已經具備了角的相關知識,并且在實際生活中有許多角知識的運用。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很有興趣,為這節課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同時,這一活動也是引導學生由開展簡單的實踐活動逐步過渡到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
因此,這節課的知識目標是使學生知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和“物體滾得遠近與斜面的角度有關”;能力目標是通過經歷探究“怎樣滾得遠”這一個問題的解決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策略,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情感態度方面主要是通過情境活動激發學生參予活動的興趣,通過合作與交流,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重點是引導學生用實驗的方法探究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難點是實驗器材的準備和學生實驗過程的調控。
課前準備:1、分組與分工,每小組5人,其中2人測量,1人記錄。
2、器材準備:木板6塊,規格是40cm×25cm×0.5cm,小方凳6個,活動黑一塊,膠帶圈6個,皮尺6把,45度和60度直角三角尺各6副,量角器6個。
二、說教法。
教師是整個課堂實施的引導者、合作者。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提出“物體滾得遠近與斜面的角度有關”這個實驗假設,然后用實驗法來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策略,提高學生用數學知識認識和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讓數學更富有現實性和生活化,從而讓數學成為大眾化的數學。
三、說學法。
整個活動是以解決問題為主線,實驗為手段,合作為形式,做到手、腦、口并動,促進學生智能的多元發展。學生在四次實驗中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來經歷活動的全過程;通過反思問題的提出、實驗的展開、結論的獲得,建立彼此尊重、平等對話、相互協作的合作平臺,架構一種和諧的生命課堂。
四、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激情促思。
首先出示第一組圖片,讓學生說說圖片畫的是什么。然后提問“這樣滾動有什么好處?”學生在回答出“有省力的作用”后,再出示第二組圖,緊接著引導學生提出 “膠帶圈從斜坡上滾下來,滾出的距離跟什么有關系”這個問題,再讓學生做出假設或猜想:甲同學說與斜面的長短有關,乙同學說與斜坡的角度有關,丙同學說與膠帶圈的輕重有關,丁同學說與地面的平整程度有關……一下子提出了這么的假設,怎么辦呢?我們今天就來選擇其中的一個假設來做實驗,好嗎?和同學們共同商量選擇出“與斜坡的角度有關”這個假設來做實驗。
從生活中常見的情境作為本課的切入點,激發學生想知道的求知欲,引導學生想象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物體在斜面上滾動下來的生活實例,提出實驗假設。學生提出了那么多的假設,教師為什么不作評價呢?我想,一個結論的得出,只有通過學生親自動手來驗證才更加具有說服力。還可以樹立學生實事求是、嚴謹求學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