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升和毫升》教材分析
升和毫升是容量單位,經常用來表示容器里容納的液體的體積。教材在教學體積之前先教學升和毫升,是因為這兩個計量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極廣,幾乎隨時隨地都可能接觸到。盡量早些教學升和毫升,既方便學生生活,又為以后教學體積積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升和毫升是在體積之前教學的,因此采取了直觀認識、直覺感受為主的教學方法。
《標準》關于升和毫升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實例了解容積的含義及度量單位,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1升、1毫升的實際意義。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本單元教材分四部分編排:
第10頁初步教學容量的含義,體會計量容量也需要有統一的容量單位。
第11~14頁初步教學升。先講述計量液體有多少通常用升作單位,然后通過制作與操作教學1升的實際意義。
第15~17頁教學毫升。包括什么時候要用毫升作單位,1毫升液體大約有多少,升與毫升間的進率及簡單換算等內容。
第18~21頁單元練習與實踐活動。在單元練習里整理有關升和毫升的知識,提高學生實際應用這兩個單位的能力。在《美妙的“杯琴”》這個實踐與綜合應用里,把數學知識和音樂感受巧妙地結合起來。
本單元還編寫了兩篇“你知道嗎”。其中一篇介紹有關義務獻血的知識,另一篇介紹笙、編鐘、排簫等樂器。
1 以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容量的概念。
容量是容器里最多能容納多少液體的量。為了讓學生在尚未學習體積之前先建立初步的容量概念,第10頁例題作了很細致的安排。先出現直觀情境,里面有大小不同的兩個茶杯和大小不同的兩個冷水壺。然后依次提出三個問題,引導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逐步理解容量的含義。
(1) 學生都知道茶杯里能盛水,茶杯有大有小,能盛的水就有多有少。例題的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里的兩個茶杯,說說哪個茶杯能盛的水多些。并告訴他們,圖中比較高的那個茶杯能盛的水多,這個茶杯的容量比較大。這里是教材第一次出現“容量”這個詞,注意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便于學生初步感受“容量”的含義。教學的時候要注意兩點: 一是情境中的兩個茶杯都是空的,里面沒有盛水,“哪一個茶杯能盛比較多的水”是直覺下的想像與判斷。學生通過這樣的想像,容易體會到“杯子容量”的本質含義。二是要給學生較多時間去領悟“茄子”卡通說的那句話,抓住“盛的水多”和“容量比較大”,有意義地接受“容量”的含義。
(2) 例題的第二個問題既有趣,又具有挑戰性。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促進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容量的含義,解決并回答這個問題可以按四步進行: 第一步讓學生說說“冷水壺的容量”是什么意思,引導他們把“容量”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回歸到“能盛的水”的現實層面上,通過把概念具體化再次體會容量的含義。第二步讓學生猜一猜哪個冷水壺的容量大一些。為了便于學生區分和表述,情境圖里的一個冷水壺是紅把手,壺體上刻了花;另一個冷水壺是黑把手,壺體上沒有花。第三步通過倒水驗證猜想。先在一個壺里盛滿水,再把這壺水往另一個壺里倒。或是紅把手水壺里的水倒滿黑把手水壺后還剩下一些,或是黑把手水壺里的水全部倒入紅把手水壺里后尚未盛滿。倒水驗證猜想這種方法要讓學生自己想出來,并讓他們動手倒一倒。第四步確認問題的答案,因為紅把手水壺里能盛的水多,所以它的容量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