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似數》教學設計方案
教材概述
《近似數》是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節數學課,本節課是讓學生收集一組數據并說說這些數據的實際意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到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遇到和使用近似數,近似數與實際值之間有一定的偏差。讓學生初步體會根據不同需要,可以在不同數位上取近似值。通過練習使學生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能根據要求正確地運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2.能力目標:在實際生活中能夠根據具體的情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體會數學的樂趣。
學情、學法
對于跨入四年級的學生,收集信息、數據,查找資料的能力已逐步形成,他們也很愿意去查找資料,收集數據。他們在探索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已比較強了,尤其是對于現實情境中的知識,聯系生活實際的知識,表現的興趣更濃,但也有部分學生分析、歸納、自主探索的能力還存在不足,有待進一步提高。
教學環境與資源:互聯網 多媒體計算機教室 教學網頁 相關的教學資源 本校校園網站
教學過程設計
(一)展示臺
師:請同學們把課前收集到的一些數據,給大家說一說,并說明這個數據是從哪里收集得到的,這個數據有什么實際意義。
生1: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高468米,這個數據是我在二年級課本上學到的,從這個數據中我知道了東方明珠電視塔的真正高度。它是亞洲第一高度。
生2: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國人約為13億,這個數據是從《人口報》上查到的。說明中國人數逐漸在增多。
生3:我家的樓房花了16萬元,這個數據是爸爸告訴我的。
生4:我從《中國少年百科全書》中查到了在地球上住著約55億人口。
師:同學們從各種途徑中獲得了好多信息數據,說明你們在學習上都很用心!
師:老師也和你們一樣,收集了一組關于植樹方面的數據,這也是我們這一課要研究的內容。(板書課題:森林面積)
設計意圖:學生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大數目的意義,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感受到收集信息渠道的廣泛性,增大信息量,為學習近似數奠定了基礎。
(二)探索新知
1.認識近似數(1)出示教材第10頁的五條數據信息。
師:誰能說說這些數據所表示的意義。
生1:2002年我國造林面積約是747萬公頃,說明造林面積很大。
生2:從“目前,世界上約有2萬多種高等植物瀕臨滅絕”這個數據中,我認為大家都應該來保護植物,不能隨意亂砍濫伐。
生3:在電視上或我們身邊總有破壞自然保護區的事,2000年我國共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1276處,這樣就可以防止破壞自然保護區了。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從以上這組有關植樹方面的數據中你發現了什么?
(思考片刻后,小組交流。)
生1:我們發現了有的數據前面有一個“約”字,而有的數據前面就沒有“約”字。
生2:我們小組發現特別大的數據前面就有“約”字,而比較小的數據前面就沒有“約”字。
師:為什么大數據前面就加“約”字,而小數據前面就不加“約”字呢?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后,得到數據大了,不容易統計準確,而數據小容易統計出來的結論。
(2)數據分類
師:根據剛才同學們的交流討論,如果把這些數據進行分類,可以怎樣分類呢?
(師巡視發現同學們很容易就把有“約”字的信息歸一類,沒有“約”字的分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