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計算工具》說課稿
(三)靈活應用,辯證對待。
“會使用計算器進行大數目的計算”也是教學的重點之一。目的是讓學生在嘗試使用時規范操作方法;在掌握操作方法后熟悉鍵盤,進行熟練操作;在熟練操作中總結操作的經驗,養成操作技巧。
“教是因為需要教”,因大多數學生已經有了使用計算器的經歷,所以在“初試本領”時,我出示書上的例題,直接放手讓學生練習,在交流答案時,再適時地提問:“你是怎樣輸入的?”然后結合電腦演示,讓操作不熟練或操作錯誤的學生有一次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互相學習的意識。
在學生掌握操作方法后,我便讓學生“大顯身手”。這一組的六道題目,數值比較大,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我讓最先做好的學生把算得快的秘訣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并請不小心算錯的同學說說使用計算器時應注意什么?在大家交流形成共識后,我歸納為 “整體讀數,細心輸入。看清數字,小心按鍵。”供大家一起學習。這樣安排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的機會,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善于應用,探索規律。
探索規律是體現用計算器計算的數學價值,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主要通過下列步驟來突破。
同桌做數學游戲。目的是活躍氣氛,激發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課本中試一試第一題:用題目中的數字組成不同的乘法算式,同桌相互出題計算,全班交流時讓學生把自己組的算式寫在黑板上。全班討論黑板上積最大的算式的特點,并請學生再舉例。經討論讓學生體會如何組合才能獲得積最大的規律。同樣積最小的規律也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玩的過程中體會。并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規律。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領略了數學的神奇。
(五)知識拓展,介紹電腦。
這一環節是介紹用電腦來計算,激發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從小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意識。為今后進一步學習電子計算機打下基礎。
六、說作業設計
課本中試一試第二題:括號內可以填幾,先估計,再用計算器檢驗,找到合適的答案。這是一道逆向思維的估計題,先復習估計兩個因數的積的練習,再做這道練習題。可以單獨行動,也可以小組合作。學生的思維活了,手腳放開了,在活動中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著眼于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
本節課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以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為主線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把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變為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粗淺的認識,懇請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