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與垂直》的教學案例與反思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p21-p23的內容。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垂直。
2、會用三角尺畫垂線。
3、能根據(jù)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并能這一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有待下節(jié)課延伸探討)
教具準備:教學掛圖、2根小棒、1條繩子、1幅三角尺、一張正方形的紙(供“折一折”、“小實驗”操作用)
教學過程:
一、看一看:
導入新課:畫一張公路的紅燈區(qū)交通圖讓學生觀察線路問題:(斑馬線:平行線)(交插線:相交)引出相交再進行垂直教學。
二、擺一擺
兩條直線相交有各種不同的情況,在學習時,先讓學生用小棒或鉛筆擺出各種相交的圖形,從而引出垂直的概念。(學生在確認兩條線之間的直角關系時,要讓學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來驗證。)
(板書:與垂直)
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三、折一折
(讓學生用手中的紙折出量條相互垂直的折痕?沙浞肿寣W生自己來折一折,學生在折紙后,教師要引導他們學會用自己驗證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兩條折痕的關系,從而確定這兩條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四、說一說
1、說一說長方體的哪幾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2、說一說教室里互相垂直的線段。
五、畫一畫
1、一種是僅與某條直線垂直。(教師演示,學生跟畫)
2、;另一種不僅要垂直,還要通過某個點。(教師演示,學生跟畫,強調要過某點)
六、小活動
同桌互相練習:一個同學先拿一個小棒在桌手上,讓另一個同學,按要求擺出另一根小棒。
七、聯(lián)系生活
1、看一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略,放到最后的布置作業(yè)上p22練一練第2題安排讓學生用三角尺量一量,來判斷是否垂直,提高學生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
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兩條線之間的垂直關系。
2、小實驗(有待下節(jié)課延伸探討)
讓學生應用垂直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
明確直線外一點到直線的距離垂線段最短。
八.教師總結
反思:
在開展《相交與垂直》的課堂教學之前,我認真查閱了許多有關此課的資料,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立足農村,依據(jù)小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在不改變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對原教材的編排做適當?shù)募庸,使其更加適合于小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和接受能力,然后確定以直觀演示與探究操作相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具體做法如下:
一、在動手實踐探究活動中認識圖形掌握知識。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容和目標,運用了操作。通過讓學生:“看一看”觀察“交通圖”引出相交、再通過手上小棒來“擺一擺”擺出很多相交的圖形,從中引導學生用三角形的直角邊來量一量,找出特例得出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的含義、然后通過 “折一折、說一說”讓學生用紙張動手折出兩條互相垂直的折痕,加強學生對“垂直”的理解!爱嬕划、小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以動促思,領悟到知識的情趣。為學生提高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手腦并用,在操作活動中掌握知識,引導學生樂學、善學,使學生切實地掌握知識的特性,有了鮮明的認識。
二、“導放“相結合
本課設計了一種比較輕松的民主的氛圍,學生主動探索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相與交流。在學生需要時,能夠給予引導,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在教學中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位置。把學生真正當作學習的主人,循循善誘,適時點拔,充分發(fā)揮教師“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