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認識更大的數 四年級上冊數學(北師大版)
單元學習內容的前后聯系: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單元是在第一學段學生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億以內的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掌握大數讀寫的方法,認識近似數及其作用。學習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部分:億以內數的認識、億以內數的讀寫、大數的改寫以及近似數的認識。本單元安排了四個情境活動:數一數(億以內數的認識),人口普查(億以內數的讀寫及比較大小),國土面積(大數的改寫),森林面積(近似數的認識)。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將經歷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見大數的過程,感受學習更大數的必要性,并能體驗大數的實際意義;認識億以內數的計數單位,了解各單位之間的關系,并會正確讀、寫;能比較億以內數的大小;掌握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的方法;認識近似數,能求一個數的近似數,能對大數進行估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1.本單元學生認識的數都是一些較大的數,學生在生活中接觸得比較少。為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學生對數的認識,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數一數的活動。第一次數數,通過數人民幣的過程,引出“十萬”的計數單位。人民幣是學生相對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能直接感受的。教材中安排的一疊人民幣是一萬元,那么九疊人民幣是幾萬元呢?當再增加一萬元后,又是幾萬元呢?對于這些問題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交流,從中逐步引出“十萬”這個計數單位。當然,在課堂教學中不可能直接讓學生數這么多的人民幣,可以制作一些卡片來替代,如一張卡片代表一萬元,那么9張卡片是多少元呢?第二次數數,通過賣轎車活動,引出“百萬”“千萬”“億”的計數單位。教材中安排的“一輛轎車賣100000元”……10輛呢?目的是提供給學生數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數的過程,認識“百萬”這一計數單位。如果學生的基礎比較好,應不需要逐一數數,可以跳躍式地數。如一輛轎車賣100000元,那么2輛、3輛賣多少元呢?那么6輛、7輛賣多少元呢?10輛賣多少元呢?由于學生有了前兩次的數數經驗,認識“千萬”、“億”這兩個計數單位應可以精簡一些,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第三次數數,通過練習中的數數活動,進一步理解各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體會十進制計數的特點。練習中安排的多道題目都是需要學生數一數,力圖通過數一數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各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體會到十進制計數的特點。學生在這三次數數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大數的意義。當然,數人民幣、賣轎車等素材,對一些地區的學生來說不一定是最合適的。教師教學時可從當地的報紙上或廣播中選取一些相關數據用于課堂教學,或要求學生課前收集一些較大的數。這些都是可取的做法,應予以鼓勵。
學生在數的過程中,能夠及時地進行概括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環節。如學生在第一次數數的時候,把數直觀的人民幣與對計數器上的數據認識結合起來,是提高學生抽象能力的舉措。通過計數器上珠子的撥一撥,促使學生能將直觀的數數與抽象的數數統一起來。同樣,后面的兩次數數,也應與計數器上的撥數結合起來。
2.在處理數據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大數的讀寫。
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看見比較大的數。因此,當學生初步認識了大數以后,可以組織學生在各種媒體上收集一些數據,并說一說這些數據的實際意義,以加深學生對大數的理解。接著,可以對學生收集的一些數據進行討論,從而引出大數的讀寫方法。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數據,僅表示數據在日常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作用,在教學中可以運用這些數據開展活動,也可以直接討論學生收集的數據,然后引出讀法與寫法。本冊教材將多位數的讀法與寫法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是因為這兩方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當然,在教學中,可以先突出讀法,在學生掌握讀法的基礎上,再討論寫法。需要注意的是,與過去的教學相比,本教材更加重視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體會大數的讀和寫,而不是死記幾條“讀法”或“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