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第七冊數學教案第五單元:路程、時間與速度
一、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64~65頁“路程、時間與速度”。
二、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并能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
關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2、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學習的情感。
3、注重運用評價功能,促進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能全面發展。
三、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為此,教材安排了一個情境:比一比兩輛車誰跑得快一些?從而讓學生歸納出路程、時間與速度三個數量,進而歸納出速度=路程÷時間,再結合試一試兩題,讓學生得出:路程=速度×時間,時間=路程÷速度,進一步理解路程、速度、時間三者之間的關系。因此,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速度的單位。學習了這節課,學生可以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并且可以合理地安排時間,提高效率。
四、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們學校生源較好,周邊有多所高校。我們學校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和積極的學習情感。對于這節課,學生已經對速度有一定的認識,這節課主要是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理解速度與路程、時間的關系。對于我校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很適應合作學習,也很注重老師的評價。
五、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電閃雷鳴”嗎?
生:聽說過。
師:誰來說一說這個詞的意思?
生:先看見閃電,后聽見雷聲。
師:你說的很準確。那誰能說一說為什么先看見閃電,后聽見雷聲?
生1:因為光比閃電傳播的快。
生2:因為光比閃電的速度快。
師:這位同學說的非常好!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關于速度的一些問題。(板書“速度”,在其旁邊畫一個大的“?”)
【設計意圖:簡短的談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新知識!
二、學習新知
1、比較兩輛車的快慢
師:現在有兩輛車,第一輛車2小時行駛了120千米(板書);第二輛車3小時行駛了210千米(板書)。
師:你知道哪輛車跑得快一些嗎?自己先考慮一下。
(有幾個學生舉手。)
師:小組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師:誰來給大家說一說你們組的看法?
組1:我們先求出第一輛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120÷2=60(千米)再求出第一輛車3小時行了多少千米?60×3=180(千米)而題上告訴我們第二輛車3小時行了210千米,所以第二輛車跑得快一些。
組2:我們先求出第二輛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210÷3=70(千米)再求出第二輛車2小時行了多少千米?70×2=140(千米)而題上告訴我們第一輛車2小時行了120千米,所以第二輛車跑得快一些。
組3:我們和第一組的方法差不多,只是求第一輛車3小時行了多少千米時,我們用120+60。
組4:我們把兩輛車每小時行了多少千米都求出來,然后再比較它們的大小。120÷2=60(千米) 210÷3=70(千米) 可見,第二輛車跑得快一些。
……
師:殊途同歸,同學們用這么多種方法,得出了第二輛車跑得快一些,你們真棒!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討論比較,給更多同學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也能互相學習彼此的方法,開闊學生的思維 !
2、歸納速度的公式。
師:我們再來看看,每一種方法有什么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