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負數》課堂教學實錄及評析
借助豐富的生活資源,提升數學的應用價值第七冊《生活中的負數》課堂教學實錄及評析
執(zhí)教: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 金立文
評析: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束春華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84-86頁《生活中的負數》。
教學目標:1.結合生活情境了解負數的意義,學會用正負數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會正確讀寫負數。
2.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感受符號的簡潔及使用負數的優(yōu)越性。
3.切身感受負數在生活中的應用。結合負數史料引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了解正負數的意義,應用正負數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教學難點:了解負數的意義及對0的再認識。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chuàng)設情境,記錄數據,體會負數產生的必要性。
談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記錄數據,老師這兒有兩組數據,請同學們來記錄。我們記錄數據要準確、簡捷、快速。第一組數據:小紅的媽媽正在減肥,九月份體重減掉4千克,十月份又反彈了2千克。第二組數據:藍貓商店,九月份盈利5萬元,十月份虧損1萬元。(學生填表寫下表)
生1:我記錄成減掉4千克,反彈2千克;盈利5萬元,虧損1萬元。
師:有沒有比他記錄的還要簡單的?
生2:我記錄成減4千克,增4千克;盈5萬元,虧1萬元。
師:還有更簡單的記錄方法嗎?
生3:我記錄成4千克,2千克;5萬元,1萬元。
師:請你們來評價一下這種方法,先說優(yōu)點再說不足。
生4:優(yōu)點是思路上想簡單但分不清是增加的還是減少的了。
師:那怎么辦呢?
生:可以添上增加或減少。
生:可以記成↓4千克,↑2千克。↑表示增加,↓表示減少。
生:我記錄盈虧和他的方法一樣。
師:這種符號很簡捷。
生:我記錄成:(笑臉)4千克,(哭臉)2千克。
師:真有意思。
生:我記錄成:-4千克,+2千克;+5萬元,-1萬元。
師:誰能評價一下這種記錄方法?
生:簡捷明了。
師:這種記錄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用到了負數。減4千克可以讀成負4千克,加2千克可以讀成正2千克。+5萬元、-1萬元又可以怎么讀呢?
生:正5萬元、負1萬元。
【教師反思:根據課堂實際生成的結果粗略統(tǒng)計,使用“+”、“-”的約占20%;使用“↓”、“↑”的約占10%;使用其它符號的約占10%;寫成“盈利5萬元”、“虧損1萬元”的約占40%;寫成“盈5萬元”、“虧1萬元”的約占10%;還有約10%的學生寫成了:5萬元、1萬元。從這組數據來看應該說預期的目的達到了,大部分學生在動腦筋想辦法力求使自己記錄的形式簡捷明了。另外,從學生的情感來看,他們對數據本身的內容也很感興趣,因為這些事就發(fā)生在他們的身邊。】
【點評:創(chuàng)設記錄數據這一情境,呈現了學生的原認知狀態(tài)。活動要求:記錄數據時要準確、簡捷、快速,這個活動的目的性強,有思考的價值,也易于操作,所以通過嘗試,學生逐漸體會到了數學符號的優(yōu)越——簡捷明了。同時也讓學生經歷了一種數學化的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由繁到簡、由文字敘述到符號表達,充分感悟了負數產生的必要性。】
活動二:①介紹有關負數的史料。
師:同學們,最早使用負數的國家是咱們中國。
(屏幕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和應用負數的國家。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九章算術》中,就有正數和負數的記載。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為正,以支付的錢為負。在糧食生產中,以產量增加為正,以產量減少為負。古代的人們?yōu)閰^(qū)別正、負數,常用紅色的算籌表示正,黑色的算籌表示負。而西方國家認識正、負數則要遲于中國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