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學習搭建階梯 ——《溫度》教學實錄
教學設計說明:
教材分析:
《溫度》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第七冊第84—85頁的內容。教材創設了從天氣預報中獲取信息的情境,目的是激活學生以往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各地的氣溫,發現零度以下的溫度用負數表示,再通過讀、寫零下溫度,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大小,體會負數、負號的特征,從而初步的感受和理解負數。
學情分析: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負數,要建立負數的概念不太容易,但負數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那么遙遠與陌生。課前,我進行了“天氣預報知多少”的調查,發現所有的學生都收看或收聽過天氣預報,對零下溫度也有一定的認識,但這樣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生活化的基礎之上。生活化并非數學化,因此,這節課就是要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將生活化常識轉變為數學化知識。在這一進程中,學生學習難免會遇到難關——如何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將是全課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教師要為學生學習搭建階梯。
設計意圖:
在設計時我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圍繞每天都接觸的溫度這一主題,通過學生自主觀察、小組交流等方式,從認識溫度的表示方式感受負數產生的必要性,在積極的狀態下主動學習讀、寫零下溫度;引入測量溫度的工具——溫度計,從觀察溫度計上水銀柱的高低幫助學生理解溫度的高低,體會溫度高低比較的方法;在學習如何比較零下溫度的高低時,從兩個零上溫度的比較開始,逐步過渡到兩個零下溫度的比較,由易到難,漸進突破。最后通過基本練習鞏固溫度的讀寫,創設“猜溫度” 的游戲鞏固、檢測學生是否理解了溫度的高低,將全課在學生饒有興致、意猶未盡的狀態下推向高潮。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天氣預報中零下溫度的表示方法,并會正確讀寫。
2、會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教具準備:自制手動溫度計、寫有溫度的卡片若干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
1、學生交流天氣預報的作用。
2、展示教師、學生收集到的有關溫度的信息。(主題圖)
3、學生自由選擇播報各城市溫度情況。
二、探究新知
1、了解零下溫度的表示方法。
(1)北京-2——5℃
從這則信息中知道了什么?
板:最高溫度:5℃
最低溫度:
(2)零下2攝氏度的表示方法,體會負數的必要性
指名回答后教師小結:像這樣一個符號和一個數連在一起,再加上單位名稱℃,就是-2℃。-2是一個負數,零下溫度可以用負數表示。
板:-2℃
2、零下溫度的讀法
-2℃可以讀作零下2攝氏度,還可以讀作負2攝氏度。
3、感受零下溫度
-2℃是什么意思?對-2℃有什么感覺?
4、鞏固讀法
自由讀、指名讀其它較冷城市的溫度情況。(兩種讀法)
5、溫度計
(1)引出溫度計
溫度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2)認識溫度計
溫度計上有什么?零上有刻度10,零下也有刻度10,這兩個刻度一樣嗎?為什么?
(3)在溫度計上認、讀溫度
-2℃在哪?怎么知道的?
p84“試一試”:同桌互認溫度,說一說是怎樣認的并把所表示的溫度寫下來。
6、比較溫度的高低
(1)溫度計上顯示的三個溫度,哪個溫度最高?哪個最低?并說明理由。(可借助溫度計進行比較)
(2)兩個零上溫度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