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面積、周長計算》教學實錄
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課本(試用)《數學》第七冊145——149頁。 教學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背景材料 在我上這塊內容之前,前面是按教材編排特點,通過3課時的教學讓學生認識了面積和面積單位,并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面就是三個課時的練習,教學目標都是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地運用公式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與周長,并解答有關的應用題和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和推理能力。所以我重新處理了教材,希望通過有益的數學活動,不僅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能靈活的運用周長和面積的公式;更希望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的廣泛的應用。使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夠正確地計算周長和面積,并靈活運用。 2、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傾聽及評價意識。 3、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樂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體驗。 場景一 累——并快樂著 “鈴鈴鈴——”,上課了,我拿者一疊紙走進了教室,微笑著問學生:“面積公式會背了嗎?”學生異口同聲的說“會”!“和周長混起來會求嗎?”學生還是很響亮的說了一個“會”字。“那好,老師考考大家。”我故意大聲的說道,學生沒有被嚇倒,一個個倒挺起胸膛舉起了手,深怕叫不到他呢。我搖搖頭說:“老師不考這個。”眼尖的學生已經叫起來了,“哇!考試啊。”我還是搖了搖頭,“那怎么考呢?”有幾個學生比較猴急! 我把拿在手上的練習紙發給他們,一邊問:“誰能告訴老師要你干什么嗎?” “叫我們填表。” “是估算嗎?”我肯定的回答:“當然不是!” “那不是要走到外面去量了?”一個學生小心翼翼的問我。 “對啊,否則怎么量的出來啊。”話沒說完,教室里已經熱的一鍋粥了。我示意他們靜下來,“很開心啊?”學生們不好意思的笑笑,我馬上問到“能完成嗎?”“能!”聲音倒震耳欲聾的!“好,要用心,有耐心,仔細想想,用什么辦法能解決,我們比比誰填的又對又快。開始吧!”有幾個學生躍躍欲試,但很多人沒有動靜,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們還沒有反應過來數學課真的可以自由活動。我又提高音量說了一句:“開始呀!”這次,學生一窩蜂似的散開了。 “老師,是不是隨自己先量什么都可以的啊?” “老師,這樣量眼睛很吃力的,一腳一腳走也很累的。” “老師,可不可以我們兩個人一起合作的啊?” “老師,這樣量好象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