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評課
一、 用發展的眼光來教學,關注知識形成的過程,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未來能力。用發展的眼光來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探究中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遠比讓學生直接但卻被動地獲取現成知識結論要更加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學生的觀察、猜想、探索和創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開發和鍛煉。“紙上得來終覺淺。”以聽、記憶背誦接受而來的知識,理解較膚淺也易遺忘。而在體驗中自身感悟的東西理解深刻、印象久遠。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是不可能靠講授、聽而得來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動中、探究中、應用中、實踐中鍛煉而成。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研究,王老師本著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方法,讓學生依據探究內容自己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學生自然也得到了有效地學習。
二、探究性學習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的有機結合。
在學習過程中,王老師讓學生動手檢驗對邊是否平行,用了探究性學習方式,同時王老師做了適當的講解和引導,讓學生有了選擇性的學習。
三、創造性地挖掘教材里的素材,讓學生也能“提出問題”。
我們的學生大多數只會被動地聽而不能提出問題、發表見解。“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我們要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去思考問題,勇敢地發表見解,大膽推理,勤于探索,從而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課堂教學中,發散性提問: “你還有不同的觀點嗎?”“ 還有哪些可能?”這類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要學生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前所未有的獨創的想法。這類問題激發的正是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思維。在這種問題的推動下,學生必然展開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活動,以求得到多種答案。例如,在認識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正方形的關系時,王老師讓發散性的思維來思考這些問題,這不僅是對以前教學內容的復習鞏固,又是學習新知識的過渡,讓學生能夠更好的了解這些內容
四、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在教學活動中,王老師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整堂課的設計與教學中,王老師始終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考慮學生的后續發展為指導思想,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始終處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