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的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54頁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使學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義,并學會用統一符號來表示速度。
2、使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關系,并能應用它解決問題。
過程與方法:經歷將運動中的具體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速度×時間=路程”全過程,經歷將抽象的數學模型并用于解決具體問題的全過程。
情態態度: 了解一些科普知識,擴大學生的認知視野,使學生感受人類創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體會數學的簡約美。
【教學重點】:關于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系。
【教學難點】:“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學設想】:
在日常生活中, 速度、時間與路程的應用非常廣泛,它是學生今后學習行程問題應用題的基礎。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把學生原有一些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進行概括總結,讓學生理解掌握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的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系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本節課的教學,從比較小明和小紅的速度及了解、理解生活中的速度著手。先讓學生自己匯報自己知道的一些速度,自己研究出速度統一寫法的必要性。通過比較不同的速度,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加深對速度的理解。學生解決簡單的行程問題時,先讓學生觀察,讓學生感知速度,再總結出求路程、速度和時間的數量關系。
對于這節課,學生已經對速度有一定的認識,這節課主要是結合實際生活情境,讓學生理解速度與路程、時間的關系。由于中年級學段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本課學習內容安排與呈現都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在教學中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和積極的學習情感,并通過多種學習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過程】:
(一)學前預測,做好鋪墊
1. 填一填。
132×24=3168
3168÷132=( )
3168÷24=( )
2.“小明上學走了6分鐘,小紅上學走了8分鐘,誰走得快些?”
“小明家離學校360米,小紅家480米,那誰走得快一些呢?”
[意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明白要想知道誰走得快,不是看誰行駛的時間少,而是要看統一時間內誰跑得遠,建立單位時間的表象]
(二)回憶舊知,引入新課
1.學生介紹自己收集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教師肯定學生介紹正確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并說明各種交通工具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方便,讓學生感受人類創造交通工具的智慧。
2.“單位時間”的介紹。
(1)課件顯示一些教師收集的速度。
劉翔跨欄每秒跑8.5米 火箭燃氣每秒噴射約為2千米
獵豹奔跑每分鐘行1800米 聲音每秒傳播340米
蝸牛每小時行8米 光每秒傳播30萬千米
課件出示:劉翔跨欄圖片,8.5米/秒。師問:“那有多快”?學生興致高漲地說:“滴答一下,就8米多”。師說:“是啊!滴答一下,劉翔就從講臺的右端,沖到門口了。”學生哈哈笑起來。課件又出示:獵豹的速度1800米/分,有什么感受?生說,“更快!”學生很自然地換算出了獵豹的速度30米/秒,比劉翔還快!師又說:“同樣是滴答一下,獵豹就從教室的一端跑到操場去了!”學生又呵呵起來。師又問:“你們見過速度慢的嗎?”學生說:“蝸牛”。課件出示:蝸牛,8米/時。學生說:“劉翔一下,蝸牛要爬一小時”。大課件出示:光的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而聲音的速度每秒只有340米。這就是為什么在電閃雷鳴時我們是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因為光的速度比聲音的速度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