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教案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54頁的內容。
教學設想
路程、時間與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是學生今后學習行程問題應用題的基礎。通過本課時的教學,把學生原有一些感性認識和一些生活經驗進行概括總結,讓學生理解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相互關系,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的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相互關系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本節課教學,先讓學生看嫦娥一號飛行的實況錄象,讓學生感知速度。再比較小軍和小剛的速度及了解生活中的速度理解速度,總結出求速度的數量關系。讓學生自己研究出速度統一寫法的必要性。通過比較不同的速度,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加深對速度的理解。讓學生看交通警告標志,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再探究求路程和時間的數學模型。
對于這節課,學生已經對速度有一定的認識,這節課主要是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理解速度與路程、時間的關系。四年級屬小學中年級學段,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本課學習內容安排與呈現都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在教學中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和積極的學習情感,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很適應合作學習,也很注重老師的評價。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學生在發展上也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善于形象思維,有的善于邏輯推理,有的善于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速度的含義,學會用復合單位表示速度,并學會用統一符號來表示速度。
2、使學生從實際間題中抽象出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關系,并能用它解決問題。
3、讓學生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在交流評價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科技事業的情感。
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讓學生理解速度的含義
教學準備:搭載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實況錄象(2分鐘)
.課件. 課堂練習紙
教學流程
一、引入
1、看搭載嫦娥一號火箭發射實況,讓學生感知速度.
師:近段時間發生在中國的科技大事是什么?
10月24日18時5分,搭載著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實現了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嫦娥奔月的夢想。
科學家們經過精確的數學計算,把嫦娥一號準確的送行月球軌道。我們用數學的眼光看這個短篇。
2、速度你知道什么?(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
3、揭示課題(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
二、展開
1、 速度的含義
(1)小剛跑步用時3分,小軍跑步用時2分,誰跑得快些?
(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明白要想知道誰跑得快,不是看誰行駛的時間少,而是要看統一時間內誰跑得遠,建立單位時間的表象)
(2)小剛3分跑900米,小軍2分跑500米,誰跑得快些?
①獨立思考,列式計算
②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
學生可能有 a比速度900÷3=300(米)500÷2=250(米)
b相同時間比路程900÷3×2=600(米)和500米比較
500÷2×3=750(米)和900米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