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時 數的產生、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9-20頁的數的產生與十進制計數法,練習三中的習題p1-2。
教學目標:
1.了解數的產生。
2.初步認識自然數。
3.認識億級的數和計數單位“億”、“十億”、“百億”、“千億”,掌握千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重難點:
認識億級的數和計數單位,掌握千億以內數位順序和十進制計數。
教學關鍵:
能夠根據已學過的萬級數的數位順序表遷移類推億級數的數位順序表。
教學過程:
一、數的產生
讀一讀這些數:7、29、9000、136。
我們已經認識了很多數,這些數是怎樣產生的呢?
課前大家了解了一些,我們一起來交流。
(師生共同介紹數的產生)
1.數的產生。
很久以前,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就有了計數的需要。例如,人們出去打獵的時候,要數一數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來的時候,要數一數捕獲了多少只野獸等等,這樣就產生了數。
2.計數符號、計數方法的產生。
(可以出示書上圖)
在遠古時代人們雖然有計數的需要,但是開始還不會用一、二、三這些數詞來數物體的個數。只知道“一樣多”、“多”或“少”。
①計數方法
那時人們只能借助一些物品來計數。
如:在地上擺小石子、在木條上刻道、在繩上打結等方法來計數。
例:出去放牧時,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個小石子;放牧回來時,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如果回來的羊的只數和小石子同樣多,就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
例:出去打獵時,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獵回來時,再把拿回來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對應起來,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樣多,如果是,就說明武器沒有丟失。結繩計數的道理也是這樣。這些計數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數的實物和用來計數的實物一個對一個地對應起來,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一一對應。
②符號
以后,隨著語言的發展逐漸出現了數詞,隨著文字的發展又發明了一些記數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記數符號是不同的。
現在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數。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
師問:你們觀察一下,這些自然數是怎樣排列的?每相鄰兩個自然數的差是幾?最小的自然數是誰?最大的呢?
生小組討論完派代表發言,最后請同學進行總結。
最小的自然數是零,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無限的就是一個一個地數,總也數不完,數出一個很大很大的數以后還可以數出一個比它多1的大數。
二、十進制計數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往的增多,需要相互交換物品,又經過了很長時間,產生了較完善的計數方法。
就象我們已經學過億以內的數及計數單位和億以內的數位順序。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億大的數,例如我國人口已達到13億,世界人口已有50多億,銀行存款已超過百億等。你能從億接著往下數嗎?
1.數位順序表。
(1)猜一猜
師問:“億”后面的計數單位是誰?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會說從前面學過的萬級、個級類推出來,這時師從學生所說的引導生說出10個億是十億等。
(2)師小結: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十,這種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師:相鄰是什么意思?誰來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