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寄過賀卡嗎 ——探索發現,小事不小
生1:以后自己動手制作環保賀卡。
生2:我們的每一張作業紙都要雙面寫。
生3:節日不寄賀卡,打電話問候。
生4:我們平時要將廢紙、舊報紙回收再利用。
師:你還有什么好建議,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生1:我們動手繪一幅“救救大森林,請別寄賀卡”的畫。
生2:以后我們要利用休息日積極參加到各種環保活動中。
生3:我要將今天這節課寫進作文中,讓更多的人知道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人人爭做環保小衛士。
各組學生自主選擇各種不同的方式來進行環保倡議:節約用紙,拯救樹木。
師將各組學生的作品在教室中展覽。
反思
1、創設生活情境。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動。”教師應轉變思想,樹立創新教育的新理念,深刻領會此課標的實質。要創造性使用教材,努力創設良好的生活情境。今天的數學就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是源于生活且無處不在的,從生活中來的數學才會是活的數學,有意義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多從生活中找數學素材,多讓學生到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學生學完“統計”這一單元后,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常見的賀卡出發,安排這一實踐活動。開課,師出示郵寄賀卡的情景,問學生:你新年收到過賀卡嗎?你寄過賀卡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讓學生通過閱讀資料,運用統計和估算等數學知識,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制作賀卡與環保有密切關系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付諸實施,使學生體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另一方面,通過整個活動,使學生從身邊的“小事”中發現它背后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敏銳眼光。
2、收集調查,合作體驗。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課程的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本課中,教師選取學生熟悉的“寄賀卡”為導線,課前布置讓學生收集有關制作賀卡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的相關資料,學生興致濃厚,有的上網查詢,有的詢問自然老師、家長、朋友,有的翻閱有關書籍資料,收集了許多相關資料。通過交流匯報,許多學生大為驚訝,原來一張小賀卡竟然與環保有如此密切的聯系。接著,又讓每位學生調查自己和家庭收到的賀卡數量,并通過各小組交流調查結果,填寫好每個小組個人及家庭去年收到的賀卡數量統計表。并根據統計表數據計算出總計和平均數。通過收集、調查、統計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多種策略,解決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能將獲得的數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應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以學生感興趣的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為手段,開展的數學學科活動則是學生樂于接受,又有理論聯系實際大大提高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教師應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較各自的估算結果,逐步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和策略。本課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運用多種方法進行估算。如估算全校學生去年收到賀卡大約多少張?生1:根據統計表知,平均每人收到6張賀卡。全班51人,把51看成50,全班大約收賀卡300張,全年級4個班大約收1200張,全校6個年級大約一共收到賀卡7000張。生2:平均每人收到 6張賀卡,全校大約1236人,把1236看成1000,1000×6=6000張,所以全校大約一共收6000張賀卡。生3:平均每人收到6張賀卡,我們班51人,把51看成50,50×6=300張,我們班大約收賀卡300張,全校24個班,把24看成20,20×300=6000張,全校去年大約共收賀卡6000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