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寄過賀卡嗎 ——探索發現,小事不小
背景與導讀《你寄過賀卡嗎?》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中的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數學,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愿望。在以下的幾個教學片斷中我力求體現這一課標精神。
片斷與反思
[片斷一]
(一)多渠道收集資料
師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賀年卡與環保的有關資料。師用電腦播出“小明去郵局給遠在北京的好朋友小紅郵寄賀卡”的錄像。
師:同學們你們給朋友寄過賀卡嗎?你們收到過賀卡嗎?知道賀卡是用什么制作的嗎?生:用紙做的。
師:那么紙又是什么做的,知道嗎?
生:用樹木做的。
師:課前老師請同學們收集有關賀卡與環保的相關資料,你們都是從哪兒收集的?
生1:從網上查到的。
生2:向爸爸媽媽問的。
生3:從電視上看到的。
生4:從書上看到的有關資料……
請學生匯報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各種資料。
師用電腦出示課本第110頁上的閱讀資料:
(1)生產2000張賀卡要消耗1棵3米高的樹;
(2)根據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對北京地區機關學校企業商社及郵電等部門的調查,該市每年圣誕節至春節期間的賀卡郵寄量達300多萬張,相當于砍掉10年生樹木1萬多棵;
(3)回收1噸廢紙,可以少砍17棵大樹,生產800千克好紙,減少三分之一的水污染,節省一半以上的造紙能源。
師生共同閱讀資料,師同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片斷二]
(二)調查統計提出問題
師:課前老師請同學們調查自己和家庭去年收到賀卡的數量,請每個小組互相合作把你們的調查結果填入課本第110頁的統計表中,并計算出總計和平均數。
生各組合作交流調查結果填表、計算。
師展示各小組的統計表。
師:根據同學們剛才統計表,你能根據小組的調查結果估算出全校所有學生共收賀卡大約多少張?全校所有家庭共收賀卡大約多少張?
生小組討論估算。
組織學生匯報交流:如何估算?
生1:根據剛才統計表的數據,平均每人收到6張,全班51個同學,所以把51×6,把51看作50,去年全班同學大約收到賀卡50×6=300張,全年級4個班大約收1200張,全校6個年級大約一共收到賀卡7000張。
生2:根據統計表平均每個家庭收到賀卡8張,我們班有51個家庭,51×8,把51看作50,所以全班家庭大約一共收到賀卡400張,全年級有4個班,大約共收賀卡1600張,全校有6個年級,大約一共收賀卡10000張。
師:我們估算出全校家庭去年大約共收到賀卡10000張,我們從閱讀資料中知道:生產2000張賀卡消耗1棵3米高的樹,請同學們計算一下全校家庭收到的賀卡相當于砍掉了多少棵大樹?
生計算后匯報:10000÷2000=5(棵)。
師:我們也許覺得5棵大樹不算什么,可是同學們想想我們全市、全中國、全世界一年收到的賀卡將要砍掉多少棵大樹呀?這難道不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嗎?
[片斷三]
親身感受:小事不小
師:我們除了剛才深切體會到少寄賀卡能夠保護我們的大森林,還有哪些好處?
生1:可以節省零花錢,捐給希望工程。
生2:可以減少制作賀卡中的水污染、節約水資源。
生3:可以節約電能……
師:少寄賀卡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同學們,你們想怎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