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面積教學紀實與反思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和畫面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鍛煉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3.滲透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實例和畫面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1.面積概念的形成。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準備:小黑板,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卡片,硬幣,學具袋,彩色筆等。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
(設計“我說你點”的游戲:老師說,學生指,看誰反應最快,能夠指正確。)
師:剛才我們一起玩了游戲,在這個游戲中還蘊含著數學知識。誰能猜一猜在游戲中你們點到的是什么?(生交流。)
師:其實啊,你們點到的都是它們的“面”。(板書。)
【意圖:教師設置游戲情境,學生用眼睛、手等多種感官初步感知物體或圖形的面,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二、探索感知面積大小
1.摸一摸。
師:現在請同學們動手摸一摸自己手的面、數學書的面、課桌……摸一摸你身邊物體的“面”。(生活動。)
師:誰來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生匯報,師板書。)
師: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能摸到的是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有些“表面”是平平的,有些“表面”是彎曲的,有的大,有的小。
師:物體表面的大小,你們能用數學語言給取個名字嗎?
(生自由發言。)
師:大家說得都不錯。在數學上,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物體的面積。(板書:面積。)
【意圖:利用學生周邊的事物,讓學生通過摸一摸、說一說哪個面大,哪個面小,比較自然地引到數學中面積的含義上。】
2.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
小組活動:把手中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卡片的輪廓描到紙上,將描好的圖形再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然后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小組涂的圖形中哪個是最大的?哪個是最小的?
師:剛才你們涂的都是什么圖形啊?
生: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師:你們涂的這些都叫平面圖形。通過描輪廓和涂色,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平面圖形有大有小。
師:那么平面圖形的大小叫什么呢?(板書:平面圖形的大小。)
生:面積。
【意圖:在描與涂中調動多種感官,讓學生初步感知平面圖形的面有大有小,豐富對面積的感性認識。】
3.小結“面積”的含義。
師:現在,大家知道什么叫“面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內容。(板書:什么是面積)同桌用簡練語言互相說一說什么是面積。(生歸納小結。)
師:一起來看看我們的數學專家是怎么說的?(課件出示:物體的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師:你們說的和專家說的很接近,同學們的概括能力真強。
4.面積與周長區別。
師:通過剛才的涂和畫,想想周長和面積是一回事嗎?它們的區別是什么?
生:周長是物體表面邊線的總長,而面積是指物體表面的大小。
【意圖:在學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師將知識升華到理性的高度,明確知識的本質意義,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并把這些本質屬性推廣到同類事物的全體,從而形成面積概念。通過涂色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能和物體表面的周長做個區別,再次鞏固周長和面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三、比一比,探究方法
1.小黑板出示一組圖形。
師:現在請大家看小黑板上的這兩個圖形,誰能用上“面積”這個詞語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大小?你認為它們誰的面積比較大?
生:正方形的面積比長方形的面積大。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的呢?
生:用眼睛看出來的。
師:用眼睛看,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這種方法叫“觀察法”。(板書:觀察法。)
2.動手探究。
師:請拿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片,你們先猜一猜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并根據需要用身邊的工具證實自己的想法。比比誰想出的方法多。(生活動。)
師:現在這兩個圖形用眼睛看,看得出來誰大,誰小嗎?
生:不能。
師:那么該怎么辦呢?請動用小組的力量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大家一起商量一下,用什么辦法可以比較出這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請你們在小組內選擇一個最喜歡的方法展示給全班同學。(學生用剪拼、數方格、擺正方形、擺硬幣等方法,并匯報。)
師:大家說得都很好。有的小組說把它們重疊在一起比一比,這用的是“重疊法”。(板書:重疊法)有的說把它們重合在一起,再把多的剪下來,拼在一起,比一比,這用的是“剪拼法”。(板書:剪拼法)有的說用同樣的硬幣擺一擺,看哪個圖形擺的硬幣多,哪個圖形就比較大,這叫“拼擺法”。(板書:拼擺法)還有的小組通過討論,認為只要把這兩個圖形畫上同樣大小的方格,數一數方格數就能知道誰大誰小了,這用的是“數方格”的方法。(板書:數方格。)
……
師:大家想的方法可真多。由于時間關系,今天我們先來研究關于“拼擺”的方法。剛才那位同學說用硬幣擺,你們還能用什么圖形來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