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的初步認識”課堂教學實錄及評析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操作等活動的基礎上,理解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多種比較策略。
3.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游戲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來了這么多聽課老師,讓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
[評析:借助拍手的情境導入新課。]
二、初步感知,認識面積
(一)揭示面積的含義
師:我們拍手的時候,兩只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誰來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生答略)
師:你們的手掌面在哪兒?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生答略)
師:這是數學書的封面,老師的手掌面和數學書的封面比,哪一個面大?(生答略)
師:伸出你們的小手,也擺在數學書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數學書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數學書封面小。
師:數學書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相比,哪個面大呢?
生:黑板的表面大。
師:黑板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面的面積。(板書:面積)
[評析: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自己的手掌面、數學書的封面以及觀察黑板的表面等操作活動,用學生自己身邊熟知的事物,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充分感知,引發新知的生成,在學生沉浸于生活體驗時,揭示出這節課的主題——面積的含義。教師及時地把生活經驗概括為數學知識,把生活語言提升為數學語言,如“黑板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面的面積”、“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等。教師先就具體事物說明“面積”的意義,為“面積”概念的形成打下了感性認識的基礎。]
(二)摸一摸,說一說
師: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物體,如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等。這些物體都有表面,這些面的面積有大有小。現在選擇其中的兩個面來比一比,看哪個面的面積大,哪個面的面積小。
生1:課桌面的面積比凳子面的面積大。
生2:練習本封面的面積比課桌面的面積小。
……
[評析:摸身邊物體的表面,觀察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物體的表面,并且比較兩個面的大小。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較大小”的認識,鞏固面積概念,而且滲透了“全等形等積”和“面積的可加性”等思想,為引進面積單位以及用直接計量法求面積打下基礎。]
三、操作實驗,比較大小
(一)涂色
師:咱們研究了這么多物體的表面,下面進行一場涂色比賽。請聽清要求:第一,發給你們的圖形要涂滿,不能有空隙;第二,我說開始時才準動筆,時間為一分鐘。現在請小組長打開1號信封,每人發1張紙。準備好了嗎?開始!
(生涂色)
師:時間到,涂好的同學請舉手。下面,我宣布比賽結果:小組獲勝。獲勝的小組,請把你們的作品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生1:太不公平了,我們不服氣。
生2:他們涂的面積比我們的小多了!
生3:看看我們的,比你們的大多了!
[評析:創設激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教師事先分發涂色的圖形面積不一樣大小,學生涂起來用的時間就不一樣。這樣,當學生看到“事實真相”之后,對面積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強烈的感悟。]
1. P76“想想做做”第2題。(出示從同一幅中國地圖上描下來的四個省份圖形)
師:這是從同一幅中國地圖上描下來的四個省份地圖,你們能看出哪個省的面積最大,哪個省的面積最小嗎?
生:四川省的面積最大,江蘇省的面積最小。
2. P77“想想做做”第5題。(出示校園平面圖)
師:咱們再來看一幅校園平面圖。請選擇其中兩個圖形,比一比所占土地面積的大小。
生1:運動場的面積比生活區的面積大。
生2:水池的面積比花壇的面積小。
生3:辦公樓的面積和生活區的面積差不多。
……
(二)畫面積不一樣大的圖形
師:下面,請大家動動手,畫出兩個面積不一樣大的圖形。(生畫圖形)
師(選擇3-4幅圖形在投影儀上展示):這些圖形,都能一眼看出面積的大小嗎?(生答略)
[評析:相差懸殊的兩個面積的大小,憑觀察就能作出判斷,但對于兩個面積差不多的圖形,要比較大小就得另想他法。]
(三)比較圖形的面積
師(出示圖形):這兩個圖形(面積接近)哪個面積大呢?(學生議論紛紛)
師:光用眼睛看,難以準確地作出判斷,能不能想想其他的辦法?(生躍躍欲試)
師:為了方便大家比較,老師為你們提供了一些材料:4個小方塊、紙條、尺子。這些材料,小組合作使用。
(生動手操作,然后小組匯報)
生:無論怎樣比,都是藍色圖形的面積較大。
[評析:“問題”是啟發式教學的驅動器。抓住了“問題”,就抓住了課堂教學的切入點。當教師出示兩個面積很接近的圖形時,引起了學生的爭論。這個時候的學生,是帶著問題在思考,策略的探求已經從“外壓”轉化為求知的“內需”。]
四、實踐運用,解決問題
1. P76“想想做做”第3題。
師(出示圖形):下面四個圖形,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你們有比較的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