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課本第55——57頁。
教學目的: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直線和線段,認識射線,掌握射線的概念與特征,并能區別射線、直線和線段。2.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及其表示方法,會比較角的大小。3.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系和變化的觀點。教學重點:掌握直線、線段、射線的區別與聯系,掌握角的特征。教學難點:角的形成。一、復習直線、線段,教學射線1.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 提問:①老師畫的是什么? ②描述一下直線有哪些特點?(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直線:直,沒有瑞點,無限長,不可度量)2.直線上點上兩點并擦去其余部分,變成……提問:①這個圖形是什么? ②說一說什么是線段? ③線段有哪些特點?(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線段:直,兩個端點,有限長,可度量)3.把線段的一端延長,改畫成射線,指出這個圖形是射線(板書:射線)并提問:①根據老師的畫法,說一說什么叫射線?②射線有哪些特點?(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直,一個端點,無限長,不可度量)舉出生活中射線的例子。4.對比直線、線段和射線,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5.階段練習:指出下列圖形,哪個是直線、線段、射線。(圖略)[教學設想:這個環節的教學以直線為基礎,通過適當變化引出線段及射線。讓學生能在現地認識到直線、線段及射線的聯系和區別,為進一步學習圖形知識打好基礎。]二、角的認識1.投影出示下列圖形并提問:哪些是角? (圖略)2.教師畫角。(畫角時要慢,先點頂點,再畫兩條射線)提問:①根據剛才畫角的過程,描述一下,角是一種什么樣的圖形?②講解角的各部分名稱。(板書:頂點、邊)③講解用符號表示角的方法,注意"∠" 與"<"的區別。3.引申。①做活動角,拿兩個硬紙條,把它們的一端釘在一起,旋轉其中一根硬紙條,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角(邊做、邊講、邊演示)。你自己做一個活動角。②把活動角演示成平角、周角。組織學生討論后回答:這兩個圖形是不是角?為什么?4.研究角的大小。①研究角的大小變化。A.出示活動角,演示大小不同的角后提問:角的大小有變化嗎?B.什么變了?什么沒變?C.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與什么沒有關系?②比較角的大小。投影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角,組織學生討論:怎樣比較出兩個角的大小。(根據學生回答歸納了直觀、重疊、度量三種方法,并分別給以評價:直觀法不準確;重疊法準確但不實用;只有度量法既實用又準確,下節課學習。) 找學生說出重疊法的要點并配合投影演示。5.階段練習。畫出一個角,標出這個角的頂點、邊,并用符號表示;再畫出一個大一些的角。[教學設想]:這個環節的教學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綜合適用講解法和觀察法進行教學;特別是比較角的大小讓學生自己總結方法,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課堂總結提問:這節課我們學習哪些內容?(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課題)四、鞏固練習1.填空。①一個角有( )條邊和( )個頂點。 ②角的大小與( )的長度無關。2.判斷。①直線是無限長的。( ) ②射線有一個端點。( )3.完成書第52頁第1、2、3、4、5題。4.比較兩個三角板各個角的大小,并突出相等的兩個角是直角。[教學設想:1.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事物間相互聯系、相互變化的觀點,使學生對直線、線段和射線有了較系統的理解和掌握。2.從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注意了適當孕伏,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創造了條件:一是在角的認識時,巧妙地孕伏了平角和周角;二是比較角的大小時孕伏了下節課內容"角的度量";三是在鞏固練習時孕伏了直角的認識。3.本節課的練習采用邊講過練的形式,避免集中練習給學生造成疲勞感。力求達到"新"、"活"、"實"、"用"的目的,使學生做到有張有馳,從而形成理解、記憶、應用、發展的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