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民族小學》案例反思(通用12篇)
《我們的民族小學》案例反思 篇1
【案例】
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為孩子們創設想象空間,引導學生入情體悟)
師:請大家自己輕聲讀二、三自然段,請同學們畫出描寫民族小學的孩子們是怎樣上課的句子?
師:文中沒有具體去描寫,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民族小學的孩子們是怎樣上課的?
(生大膽想象)
生甲:認真聽講,不被外界環境干擾。
生乙:積極開動腦筋,大膽回答老師的,小手舉得高高的。
生丙:讀書聲音響亮,抑揚頓挫。
生丁:上課遇到不懂的問題及時向老師請教。
師:這時,如果我們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鳥、樹枝,我們會怎樣想呢?
生甲:如果我是一只小鳥,我會停止唱歌,去聽他們讀書。
生乙:如果我是一只小猴,我會為他們感到高興、自豪。
生丙:如果我是一棵樹枝,我會停止擺動,靜聽他們讀書。
師:同學們,談得真好,下面請你們把自己的那種感受讀出來好嗎?
(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試讀課文)
【反思】
如果只一味地指導學生用高興、自豪的語氣去讀這兩段,學生肯定體會不到,而且沒有興趣。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去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理解得會更加深刻。事實證明,確實效果非常好。在這節課中,學生的朗讀水平有所提高。
【評】
老師為孩子們創設自我展示的平臺,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這節課中,王老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情境,“如果我們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鳥、樹枝,我們會怎樣想呢?”這個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朗讀。
《我們的民族小學》案例反思 篇2
《漁夫的故事》是一課閱讀課,資料不復雜,又是學生喜歡的故事,理解起來并不難。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鉆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我的智慧戰勝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構成了強烈的比較,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在教學本課時,我放手讓學生自我讀通、讀懂,用了一課時抓住以下環節展開教學。布置學生課前預習→出示字詞檢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景→抓重點詞句體會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由于學生喜歡神話故事,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異常是學生抓住重點句子談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點時,學生的發言可謂是精彩紛呈,同學們都能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感受到魔鬼的兇惡、狡猾、愚蠢的特點。也能從句子中體會到漁夫的善良、冷靜和聰明的特點。總結文章所能告訴我們的道理時,我抓住描述漁夫的心理活動的那句話來分析,“這時漁夫想道:‘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必須能壓住他的妖氣。”讓學生討論對這句話的理解。從而得出“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的主題。
運用比較的方式展開故事情節,揭示道理,教學時,我避免了繁瑣的剖析,而是經過領導學生朗讀,以情導讀,以讀定悟。文中多處運用比較,學生經過前后比較,朗讀、表演、模仿漁夫的言行舉止的變化,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孩子們一陣陣開懷大笑,正是在這種簡便協調的氣氛中,狡詐的魔鬼與聰慧的漁夫兩種完全不一樣的人物形象便展示在面前,誰是誰非?孩子們答復,我已經找到了答案,故事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顯現出來。
《我們的民族小學》案例反思 篇3
學完本課,從語文的角度,在閱讀與寫作的銜接上還是比較成功的。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一個“情”字貫穿全文。在課前本人并沒有急于流露新課學習的動機。只是和孩子們談談整整一個暑假,自己是否留念過學校,留念學校的什么,給足學生時間交流。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本人在學生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也搭上幾句,以過渡到新授課的銜接。(九月,天高云淡;九月,彩色斑瀾;九月,新意盎然……)
學生來勁兒了,有好幾個孩子接著我的話題情不自禁地朗誦起來了,“九月,秋實累累;九月,楓葉火紅;九月……我高興極了!為了牢牢抓住孩子們這來之不易的激情,本人又加上了動作。“我滿懷喜悅地來到學校,看到那一群群小天使,沉寂了兩月之久的校園又恢復了活力……”有孩子站起來了,自己說起來了,手也動起來了。“有的……有的……還有的……”我又插嘴了,“是啊!這么美麗的學校,寫滿了孩子們的快樂,載滿了孩子們的幸福,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里……”板書題。本文是通過記敘不同民族的小學生在同一間教室里快樂學習的情景,重點是通過讀體會學校生活的美好與幸福,以及感受到我國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友愛。
本課在寫作特色上,層次清楚,先寫上學的路上和來學校時的情景,再寫課上與課下,最后以自豪贊美的感情點題。因此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問、讀、查、想、寫”等方法弄清課文內容。(這里的“問”是自問。如,為什么叫“民族小學”呢?通過“自問”查資料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背景,理解詞意。“想”作者為什么要在文中寫這么多小動物們呢?將自己讀書后的感受用自己的話寫一寫。在這過程中,本人始終穿插在學生中間,時而點撥。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出示課內閱讀,提示學生用自己已有的閱讀方法“圈、點、畫、批、讀、寫”等。(圈出文中生字新詞,點出文中讀重音的字,畫出文中優美的句子,并讀一讀,還可以句子仿寫。出示閱讀要求: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并作旁批。文中哪些部分是重點,并認真讀一讀,第四自然段中描繪了幾幅畫?在這過程中,本人堅持“放”與“扶”的原則。
在學習第一部分時,出示句子:
1、那鮮艷的民族服裝,把學校打扮得更加絢麗多彩。同學們向校園里歡唱的小鳥打招呼,向敬愛的老師問好,向高高飄揚的國旗敬禮。(這句話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表現了孩子們天真可愛有禮貌和愛祖國的特點。本人在“扶”的過程中,反復有感情地朗讀句子,仿寫句子是重點。以“向”字開頭的排比句式。如:小樹向調皮的我招手,小草向悠悠的白云點頭,風兒向鮮艷的國旗和好……
)2、大家一起讀課文,那聲音真好聽!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引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理解通過這種景物描寫突出“安靜”二字。并重點引導學生進行仿說并仿寫。如:小軍的笛子吹得真好聽,那聲音極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表現很不錯,都能用景物突出“笛聲優美而迷人”的感覺,也有學生用文中原句填的。3、出示最后一段。(本段三句話,第一句點題。2、3句描寫窗外的安靜。)在這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對全文不同形式的朗讀去理解“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小學,一所邊疆的民族小學。”點明題目,因此,在讀時要重讀。2、3句通過古老的銅鐘,美麗的鳳尾竹,更加增添學校的鄉村氣息和民族特點,更突出這是一所令人難忘的學校。課后,重點安排了習作練筆“開學啦”讓學生實地練習,掌握理清文章的層次。重點部分放在“上學的路上和來到學校所見到的情景,再寫進教室后的情景以及自己的感受。(此過程是本人在本文教學中所預設的重點,不但要練習,而且要落實。)課外拓展,鼓勵學生用表格式,寫寫自己一周的課余生活。(本人在知識點上作了例式“略”)
但本課的生字掌握情況很差,主要是寫,本課的生字不但多而且難寫。“舞、戴”等字,班上三分之一的學生沒寫對,不是掉豎就丟橫的。課后本人利用編字謎加動作的形式進行了特殊字的形象區分,具體“略”。
總之,學生在40分鐘內要始終如一地興奮學習,得要我們老師也要有興奮的教態,更要有適合學生口味的方法吸引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內外結合,讓學生在平和,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因此,語文課的成功要把激發學生的“興趣”擺在教學中的重要位置,同時也要求老師靈活掌握教材及各個知識環節。
《我們的民族小學》案例反思 篇4
我在教學第五冊語文課文《我們的民族小學》時,有一段描寫窗外十分安靜的文字,我創設了一個“蝴蝶飛舞”的師生活動情境,由老師扮演蝴蝶,邀請同學讀文段,誰能讀出“安靜”的感覺,“蝴蝶”就會“停留”在誰的身邊表示欣賞,由于有的學生理解課文有差異,讀這段時聲音十分響亮,于是我說:“哎呀,蝴蝶都被‘嚇飛’啦,你們說為啥呢?”該學生馬上醒悟過來,改成了靜靜地誦讀,這樣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加上老師恰到好處的提醒,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了提高,這比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更有效,給學生的'印象更深刻,也使暫時朗讀不到位的學生積極性沒有受到挫傷,僅成了學生提高自己朗讀水平的一次鼓舞。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發現學生的潛能,這正是新課程學生評價倡導的改革方向,只有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和個體發展的不均衡性,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標準多元化,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體發展。
《我們的民族小學》案例反思 篇5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開篇之作,是一篇抒情散文。課文通過描寫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這是一所美麗的學校,團結的學校,充滿歡樂和祥和氣氛的學校,不同的`穿戴,不同的語言,大家一起來到學校,認真上課,快樂玩耍,都成了好朋友。
三年級,識字和寫字在中年級仍然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和低年級不一樣,三年級必須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識字的`能力。本課的生字較多,涉及的新詞語也比較,但是學生剛開學,精神還沒有集中,上起課來,學習的興趣不弄,尤其是中下生,拼音沒能過關。識字方面,在以后的課文教學中,要先把詞語表中的詞語先全部讀準確讀流利才在詞語中學習生字。在指導書寫方面,也不可能一個個的讓學生去模仿,除了指導難寫的字外,其他的都放手讓學生在課后去掌握,根據今天下午的聽寫,學生的詞語掌握還沒能全部過關。該課注意抓好的一個生字是戴與雀字,穿引字的拼音也有和多學生寫成后鼻音。
在學習文本時,課文中并沒有寫孩子們是怎樣上課的,我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民族小學的同學們上課時的情景。孩子們各抒己見,十分踴躍,有的說:他們聽得目不轉睛。有的說:他們積極舉手發言,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有的說:他們把課文讀得又整齊又動聽。
整堂課總體感覺教學環節還是比較清晰的,重點也挺突出。一些教學設計比較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很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但我也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有時還顯得有些繁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語言、過渡語言、激勵語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師細心斟酌,多加錘煉,精心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快樂地學有所得!
《我們的民族小學》案例反思 篇6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寫西南邊疆一所美麗而充滿歡樂的民族小學,反映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本文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們各族兒童的團結友愛和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貫穿全文的自豪、贊美之情。這樣的情感要讓學生自己去領會,自己去感受。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學習,自主討論,自己感悟,不壓制學生的思想,給學生心靈放飛的權利,培養了學生的悟性、靈性。
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課文沒有寫孩子們是怎樣上課的,于是我讓學生自己來說說他們上課的情景。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說:“他們聽得目不轉睛。”有的說:“他們積極舉手發言,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有的說:“他們讀得又整齊又動聽。”……另外,學生在讀“我奮力向峰頂爬去……”時我讓他們做動作并想象,學生讀得有的非常起勁,再讓他們對比想象爺爺爬時的樣子。有的學生就說,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全班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這時提醒學生:“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于爬上了山頂。”這樣的合理猜測,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給了學生想象的空間。
此外,我還把知識延伸到課外,在立足于課內,打好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把語文知識聯系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學完課文以后,我讓學生來畫畫這所民族小學,同學們都興趣高漲,動起手來了,畫的是各有千秋。我挑選幾幅比較出眾的作品展示給全班的學生,并讓作品的主人脫離課文來向大家介紹一個你所畫的民族小學,使學生真正把課本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接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小學,來說說我們自己的學校。經過小組討論后,同學描繪了自己所在的小學,而且講的十分生動有趣。例如有的同學講到:我們的學校多美啊!紅旗高高迎風飄揚,特別引人注目。平坦的操場,是我們玩游戲的樂園。青青的草坪可以讓我們當床一樣睡覺。明亮的教室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你聽!教室里傳來了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大家學得多起勁啊!……講完后,我讓學生課外把自己的學校用自己的話寫下來。這樣主動、自主的學習,給了孩子們一片開放的園地,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講自己喜歡的,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也使得課堂上的知識進一不得到了升華。
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進行開發,變封閉為開放,教學活動猶如放飛快樂的翅膀,讓學生的閱讀快樂從課本飛向想象的空間,從課堂飛向課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地發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體現了語文教學與生活的有效結合。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
我在教學第五冊語文課文《我們的民族小學》時,有一段描寫窗外十分安靜的文字,我創設了一個“蝴蝶飛舞”的師生活動情境,由老師扮演蝴蝶,邀請同學讀文段,誰能讀出“安靜”的感覺,“蝴蝶”就會“停留”在誰的身邊表示欣賞,由于有的學生理解課文有差異,讀這段時聲音十分響亮,于是我說:“哎呀,蝴蝶都被‘嚇飛’啦,你們說為啥呢?”該學生馬上醒悟過來,改成了靜靜地誦讀,這樣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加上老師恰到好處的提醒,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了提高,這比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更有效,給學生的印象更深刻,也使暫時朗讀不到位的學生積極性沒有受到挫傷,僅成了學生提高自己朗讀水平的一次鼓舞。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發現學生的潛能,這正是新課程學生評價倡導的改革方向,只有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和個體發展的不均衡性,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標準多元化,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體發展。
《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反思
山東省威海市長征小學 鞠慧麗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開篇之作,是一篇抒情散文。課文描寫了我國西南邊疆一所美麗而充滿歡樂的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同時,也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經過了一個暑假再次進入課堂,面對著教室里那六十多雙明亮的眼睛,我深切地體會到了三年級的學生與我以前教的五年級的學生的明顯不同:這些剛踏入中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思維活躍,頭腦中充滿著問題,但同時,他們上課的注意力卻不能持久。為此,我進行了一番精心的教學設計:
上課伊始,在引入課題之后,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關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上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孩子們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于他們的服飾,印象更為深刻。與此同時,我讓孩子們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在認識這些民族的同時,也為隨后開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鋪墊了基礎。
在學習文本時,課文中并沒有寫孩子們是怎樣上課的,我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民族小學的同學們上課時的情景。孩子們各抒己見,十分踴躍,有的說:“他們聽得目不轉睛。”有的說:“他們積極舉手發言,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有的說:“他們把課文讀得又整齊又動聽。”……
整堂課總體感覺教學環節還是比較清晰的,重點也挺突出。一些教學設計比較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很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但我也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有時還顯得有些繁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語言、過渡語言、激勵語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師細心斟酌,多加錘煉,精心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快樂地學有所得!
《我們的民族小學》案例反思 篇7
看著三年級小孩子充滿稚氣的笑臉,聽著他們可愛的嫩嫩的聲音,尤其是感受著他們在課堂上的點滴成長,滿心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本節課,我設計了3處想象。第一處同學們來上學時的情景,我先范讀,要求同學們邊聽邊想象:“在你的小腦瓜中,看到了什么?”開始,孩子們想象很局限,僅有一個孩子舉手,說:有很多民族的小學生都來上學。我意識到孩子們對這種教法不習慣,于是示范引路:在劉教師的頭腦中,仿佛看見了……然后再讓學生邊想像,邊朗讀,到達了較夢想的效果。
有了如上的示范引路,緊之后又設計了一處想像環節:同學們向在學校里歡唱的小鳥打招呼,會怎樣打?孩子們開始雀躍起來:小鳥,你好!小鳥,早上好!我趕緊表揚:多有禮貌的孩子!多可愛的小女孩子!孩子們的高興之情溢于言表。
在教學第三段時,引導學生想象:如是你是一棵小樹、一只小鳥、蝴蝶或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們學習這么認真,課文朗讀得這么動聽,你會怎樣做?李依陽小朋友的回答真讓人叫絕:“如果我是一只站在枝頭的小鳥,我必須不敢再叫了,因為我怕打擾了小朋友們讀課文。我會靜靜地欣賞。”有了這樣的感悟,再感情朗讀已是水到渠成。
孩子們的成長,讓我仿佛看到了:孩子們想象的翅膀在長大!
《我們的民族小學》案例反思 篇8
開學第一天,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上了《我們的民族小學》的第一課時,真的讓我大吃一驚。沒想到的是,三年級的學生與六年級的學生在上課時的差距這么大。其實,在暑假備課時,我已經把新課標中年級的要求做了深入的研究,為的就是把握住課標要求,有針對性、目的性的在教學時訓練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加上暑假參加了省級培訓,聽了很多專家的講學,學習了很多先進的教學理念,想把它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可是,第一天上課學生就給我來了一個下馬威,弄得我有脾氣也沒處發。首先,從自身來講,多年來我一直教高段,形成了一些習慣,不太適合中年級的學生。例如:講課的語速過快,很多的學生因為經歷不集中,根本都沒有聽到,幾句話下來成了我和幾個孩子的課堂。即使停下來,學生也不知道你已經生氣了,照常做自己的事情。其次,學生剛經過暑假生活,從二年級上來,許多的習慣還沒有養成,再加上新老師的要求不一樣,也是弄得手忙腳亂。一節課就這樣稀里糊涂下來了。對老師的提問根本沒有反應過來。總之,教這班學生我做好了心理準備,要有充足的耐心,從一點一滴做起。例如:最頭疼的課堂常規,需要天天訓練,學生精力集中,能夠聽懂老師的話也要加強等等。另外,我還要爭取家長的支持,慢慢提高教學效果。
《我們的民族小學》案例反思 篇9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開篇之作,是一篇抒情散文。課文描寫了我國西南邊疆一所美麗而充滿歡樂的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同時,也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經過了一個暑假再次進入課堂,面對著教室里那六十多雙明亮的眼睛,我深切地體會到了三年級的學生與我以前教的五年級的學生的明顯不同:這些剛踏入中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思維活躍,頭腦中充滿著問題,但同時,他們上課的注意力卻不能持久。為此,我進行了一番精心的教學設計:
上課伊始,在引入課題之后,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關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上少數民族人民的特點,孩子們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于他們的.服飾,印象更為深刻。與此同時,我讓孩子們念念這些少數民族的名稱,在認識這些民族的同時,也為隨后開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鋪墊了基礎。
在學習文本時,課文中并沒有寫孩子們是怎樣上課的,我抓住這一點,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民族小學的同學們上課時的情景。孩子們各抒己見,十分踴躍,有的說:“他們聽得目不轉睛。”有的說:“他們積極舉手發言,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有的說:“他們把課文讀得又整齊又動聽。”
整堂課總體感覺教學環節還是比較清晰的,重點也挺突出。一些教學設計比較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很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但我也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有時還顯得有些繁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語言、過渡語言、激勵語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師細心斟酌,多加錘煉,精心準備。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調動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快樂地學有所得!
《我們的民族小學》案例反思 篇10
教材簡析:
《我們的民族小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第五冊的第一課,是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作者自豪與贊美的感情,一個“情”字貫穿全文。課文按上學的路上,來到學校,上課,下課,文末點題的順序描寫了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充分體現了學校的美麗、團結和充滿歡樂。課文通過描寫這所民族學校,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教學目標
1、會認“壩、傣”等5個生字,會寫“坪、戴”等12個生字。正確讀寫“坪壩、穿戴、打扮”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學學生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課文表達的自豪和贊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
4、抄寫描寫窗外安靜的句子,初步體會這些句子的含義。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我國少數民族服飾和風情的圖片、文字資料。
2、教師準備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磁帶,圖片資料、掛圖、生字卡片。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激發興趣。
1、播放《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師生跟著邊拍手邊唱。
2、導入:同學們,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你們是屬于哪個民族,哪一朵花呢?
3、讓學生介紹自己的民族及本民族的一些服飾、風俗等。
4、除了這些,你還知道哪些民族的服飾和風俗習慣?請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關圖片、文字資料,介紹自己了解的其他民族的情況。
5、根據學生介紹情況,教師利用課后資料袋中的圖片,著重引導學生介紹課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的情況,并相機出示詞語: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
二、揭示課題,初讀課文。
1、早晨,這些來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小路上走來,他們都高興地朝著同一個方向走去。他們要去哪呢?我們也跟著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板書:我們的民族小學)
2、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生字詞。
三、趣味識字
1、出示詞語:坪壩、穿戴、打扮、歡唱、招呼、飄揚、敬禮、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戲、招引、熱鬧、古老、銅鐘、粗壯、鳳尾竹、潔白、搖晃。(指名讀、小老師領讀、開火車讀、全體讀、)
2、游戲鞏固生字。
貼字游戲:教師讀生字,學生找出相應的卡片貼到黑板上畫的智慧樹上。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認游戲,看誰認得的生字多。
3、著重分析指導“戴、蝴蝶、雀、舞”字的書寫。
四、整體朗讀感知
思考:民族小學的美體現在哪里?你喜歡哪一段就重點朗讀哪一段。
五、分段讀議,加深感悟。
1、朗讀第一段,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輕聲朗讀第二、三自然段,結合課文插圖,說說民族小學的孩子是怎樣上課的?
3、四人小組交流:如果你是一棵小樹、一只小鳥、蝴蝶或猴子,看到小朋友們學習這么認真,朗讀課文這么動聽,你會怎么做?
4、引導體會:“這時候,窗外十分安靜,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這句話,用橫線畫下來,課后抄寫在積累本上。
5、下課了,同學們怎樣盡情地玩耍?如果你也在其中,你想和他們玩什么游戲?
6、這些不同民族的小朋友能走到一起來上課、交朋友說明了什么?
7、學習第四自然段:這所民族小學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一邊讀一邊想象,拿起彩筆,畫出你腦海里的民族小學。
六、加深體會,比賽朗讀。
1、學了課文,你覺得民族小學美在哪些地方?你能用自己的朗讀來表現出這些美嗎?指導體驗朗讀:
景色美:通過看圖體會朗讀。
衣著美:指名一學生穿戴上一套白族服飾展現在同學面前,接受大家的贊美后,用高興、自豪的語調朗讀。
行為美:結合“同學們向在校園里歡唱的小鳥打招呼,向敬愛的老師問好,向高高飄揚的國旗敬禮。”這句子和學生平時的禮儀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用發自內心的真誠、友好、光榮的語調朗讀。
朗讀美:如何讀得連小動物都被吸引住了。
2、課文寫得很美,你喜歡哪一部分?選擇你喜歡的部分參加朗讀比賽,先在小組進行,再選出代表參加。
七、課后積累
1、把你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2、把描寫窗外安靜的句子抄下來。
八、布置綜合性學習
我們在學校過著快樂的學習生活,課余生活又是怎樣安排的呢?我們將開展一次活動,那么,記錄自己的課余生活,該怎樣記錄呢?
可以用文字敘述,就像寫簡短的日記;可以填表格;可以用畫圖的形式……注意邊記錄邊整理資料,準備和同學交流。
教學反思:
巧用體驗 移情朗讀
朗讀是任何一門語言課都非常重視培養的一種能力,它是任何一個沒有語言障礙的人都應具備的一種能力,一堂沒有朗朗讀書聲的語文課無疑是充滿遺憾的,因此,培養學生通過朗讀形成一定的語感一直是我們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這一節語文課的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用自豪、贊美的感情來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剛開始,我用提問的形式問學生:“那些民族小學的同學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學校的?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感情來讀?”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較淺,加上生活區域與時空和課文所寫的內容有差距,因此對課文所寫內容沒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讀起來感情并沒有真正表達出來。如何引導呢?看到一名學生帶來的一套白族服裝,我靈機一動,馬上在她耳邊耳語了一番,請她套上這套服裝。當她再次出現在全班同學面前時,立刻傳來一片贊嘆聲,我看到,自豪與喜悅也漾在了她的臉上。我馬上提議:“你能用現在的心情來朗讀課文的片斷嗎?”她有了新的朗讀體會,果然讀得聲情并茂。接著,我又讓在坐的全體同學用剛才發自內心的贊嘆體驗來朗讀課文,他們也讀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導朗讀,除了可以創設一種情境,再現教材的有關形象,引導學生理解教材所描寫的事物,激發學生和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能讀出文章的意境外,還可以巧用學生的體驗,進行移情朗讀,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的樂趣,從而培養語感。
《我們的民族小學》案例反思 篇11
在教學課文最終一段中“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小學,我們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這句話中,孩子都明白該怎樣讀。宋天琪很會說,立即說這是因為我們很自豪,應當很自豪的讀。我把這個詞寫在黑板上了,表揚了宋天琪的感悟很準確,便問孩子什么是自豪呢?有同學立即喊出來是驕傲的意思。可是立即有反對的聲音,很堅決的聲音“不是,不是驕傲的意思!”我沒有正面回答,只是進一步反問孩子是嗎?我看到張俊康正在玩著什么,故意以他為例子,說了“張俊康最近的字寫得很有提高,教師表揚了他,他立即得意洋洋,驕傲極了!這是個驕傲。”之后又舉例說當我看到中國健兒站在領獎臺上看著中國的國旗冉冉升起的時候,我的心里真是無比驕傲!請同學們說說這兩個驕傲意思一樣嗎?
在這么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孩子立即分辨出不一樣,立即說第二個驕傲就能夠用自豪了。那么我們課文里的自豪是為什么自豪?“為這所學校的美麗自豪!”“為小朋友在那里歡樂的生活自豪!”嗯,已經點到了,我就此止步。還是用讀的方法,讀了孩子喜歡的句子,有一些學校環境美的句子,一些窗外安靜的句子,請孩子們多讀讀這些句子,讀好這些句子。在生字的學習中,我只重點和大家學習兩個字“舞”和“戴”兩個難字,其余的幾乎略過不說。看到孩子們的作業交上來時,我發現大部分孩子能夠寫正確,個別孩子不對。可是書寫的質量不高,寫得不漂亮,我又花了半節課時間練書寫。寫一手好字,是語文課應當追求的,應當是每節課都必須要的。
《我們的民族小學》案例反思 篇12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篇幅較長,有不少對話語段。故事卻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在教學本課時,我抓住兩個主要人物:魔鬼和漁夫,運用加定語的方法,填空“的魔鬼”,“的漁夫”。在課文中劃出有關語句,好好體會體會。學生很快就在課文中找到了答案:兇惡的魔鬼、狡猾的魔鬼、勇敢的漁夫、聰明的漁夫……
開拓想像,訓練思維。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提高,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在賞析課文之后,要求學生表演《漁夫的故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本事。在課堂上學生分主角表演,扮演者表現出了魔鬼的兇惡,從語言、動作方面把魔鬼的形象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這樣一個兇惡強大的魔和一個手無寸鐵、弱小的漁夫構成了強烈的比較,全體同學抱以熱烈的掌聲。這些都是出乎我的意料的。看來,只要教師肯大膽放手,學生的潛力會最大限度的發揮啊。
重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貧窮的漁夫,到還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詐的魔鬼鉆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我的智慧克服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里。